2001年7月3日 加利福尼亚州 特拉维斯空军基地
车队驶离最后一段民用公路,转入标有“特拉维斯空军基地 - 军事设施,授权车辆方可进入”的专用引路。
视野豁然开朗,一片极其开阔、平坦的土地展现在眼前,远处是连绵的低矮山丘。
巨大的机库、连绵的停机坪、高耸的指挥塔台和无数天线阵列构成了这片区域的骨架。
经过一道戒备森严的闸口,身穿AbU迷彩、手持m16步枪的空军安全部队(Security Forces)士兵仔细核对了车队每一辆车的证件,甚至动用镜检设备检查了车底。
所有人的护照和代表团名单被收取,在安检室内进行再次核对。
整个过程高效而冷漠,透露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军事戒律。
当繁琐但必要的手续完成,车队终于真正驶入基地内部时,一种巨大的工业化和军事化力量感扑面而来。
宽阔的道路两旁是看不到尽头的停机坪,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型号的飞机。
然而,还没等众人仔细打量,一阵低沉而极具压迫感的轰鸣声就从远方传来,迅速由远及近,变得震耳欲聋。
只见在平行的主跑道上,一架庞然大物正在加速滑跑。
它那修长的机身、巨大的垂尾以及机翼下吊挂的八台喷气发动机,构成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标志性形象。
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
它如同一位远古的钢铁巨兽,咆哮着,以一种看似笨重实则决绝的姿态冲刺。
八台普惠tF33-p-3\/103涡轮风扇发动机每台输出着高达17,000磅的推力,合计超过13万磅的磅礴动力,推动着这架最大起飞重量高达220吨的巨鸟。
* **机长**:48.5米
* **翼展**:56.4米
* **最大速度**:时速1000公里(0.86马赫)
* **航程**:16,000公里(无空中加油)惊人的31,500公斤(内部弹舱和外部挂架),可携带核弹、常规精确制导弹药、巡航导弹(如AGm-86)、重力炸弹等,是名副其实的“炸弹卡车”。
虽然设计于上世纪50年代,但经过不断现代化升级(特别是航电和武器系统)。
使其至今仍是鹰酱空军战略威慑和全球打击的支柱力量之一,预计将服役至2050年代。
这架b-52恰好从代表团车队前方的跑道上拉起。
它那巨大的阴影瞬间笼罩了车队,震耳欲聋的引擎轰鸣声浪穿透防弹玻璃,直击每个人的胸腔,带来物理意义上的压迫感。
机体腹部复杂的挂架结构和起落架舱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
它爬升的姿态并不优雅,却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力量感和威慑力。
很快,它收起起落架,融入加州的蓝天,但那令人心悸的轰鸣声仍在空中久久回荡。
车内一片短暂的寂静。
鹰酱陪同的一位空军中校转过头,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程式化的微笑:
“先生们,很幸运,正好赶上一次例行训练起飞。b-52,我们空军的老伙计,但仍然可靠。”
周团长面色平静,点了点头:“很壮观的飞机。确实名不虚传。”
但车内的每一位成员心里都清楚,这绝非简单的“幸运”或“例行训练”。
将战略轰炸机的起降安排在代表团抵达的精确时刻,飞越代表团头顶的航线,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赤裸裸的“实力展示和下马威”。
意在直观地告诉来访者:看,这就是我们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能力基石之一。
这里虽然是运输机基地,但我们强大的战略打击力量无处不在,随时可以由此投送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叶修的目光从远去的b-52身上收回,内心却波澜起伏。
这场景让他瞬间想起了自己国家那支庞大却略显“古老”的轰炸机队伍。**
“全球轰炸机四百余架,六爷就占二百余架,六爷一起飞全球的战略雷达都要转冒烟……”
这个在军迷圈广为流传的梗,虽有夸张调侃的成分,却尖锐地反映了当时空军轰炸机部队的现实:
处于绝对主力轰-6(h-6),仿制自苏联图-16“獾”式中型轰炸机,1950年代设计。
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