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网络的红色预警。沈溯的终端屏幕上,无数条数据洪流涌来——银心黑洞方向传来的引力波信号强度,正在以指数级增长,而信号的频率,与培养皿薄膜上的星点符号完全同步。
“他们在‘预热’对话。”老陈调出“鹊桥”号去年传回的最后一组数据,屏幕上的噪声曲线与此刻的引力波信号重叠度达到99.9%,“去年的‘故障数据’根本不是噪声,是硅文明提前发送的‘对话预告’——我们当时没看懂,所以他们才用共生语法重新‘翻译’。”
林夏突然抱着基因测序仪跑进来,屏幕上的dNA序列正在以异常的速度变异:“这些微生物在模拟恒星演化!你看这个碱基对的突变频率,刚好对应红巨星向白矮星的坍缩周期——它们不是普通的生物,是硅文明放在地球上的‘语法接收器’。”
沈溯的目光落在终端的时间显示上:距离三天后的“回应”,还有71小时59分。他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问题:硅文明从未真正“现身”,他们传递的语法、激活的微生物、引发的时空异常,都只是“工具”,而真正的“对话者”,或许藏在更隐秘的地方——比如时间的缝隙里,或者地球本身的结构中。
“你还记得南极的微生物化石吗?”林夏突然开口,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导师的日志里写过,那些化石的年龄是13亿年,而13亿年前,刚好是银河系某次超新星爆发的时间——硅文明可能不是‘外来者’,是跟着超新星爆发的‘语法’一起,嵌入地球生命的‘共生体’。”
老陈突然拉开保险柜,翻出1974年的绝密档案——镀金铝板设计草图的背面,竟有一行用铅笔写的小字:“当超新星的节奏与地球自转同步时,‘门’会在最深的海沟打开。”落款日期是1974年6月15日——与今天的日期完全相同。
“三代人的时间,刚好是一个周期。”沈溯的手指划过档案上的字迹,“我母亲十年前留下符号,老陈的导师五十年前写下预言,现在轮到我们——硅文明不是在和我们对话,是在通过我们,完成一场跨越三代人的‘语法接力’。”
就在这时,终端屏幕突然黑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模糊的影像:画面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星海,星海中央漂浮着一个透明的“茧”,茧里包裹着一个类似人类的轮廓,轮廓的胸口,有一个与“共生”符号相同的光点在跳动。影像的最后,一行星点文字浮现:“对话者不是硅文明,是‘共生体’本身——你们体内,都有相同的光点。”
拼凑的“共生真相”,沈溯(天体物理学家),沈溯将母亲的笔记本放在翻译仪的感应区,纸页上的“共生”符号突然亮起,与屏幕上的方程式形成共振。他注意到笔记本的纸纤维里,藏着无数细小的金属颗粒——这些颗粒的成分与培养皿薄膜完全一致,而颗粒的排列方式,正是超新星爆发的三维图谱。
“妈当年不是在研究微波背景辐射,是在寻找共生语法的‘载体’。”沈溯翻到笔记本的第一页,1998年的日期旁,贴着一张婴儿的照片——照片里的婴儿胸口,有一个淡淡的蓝色光点,与影像里的“茧”中轮廓一模一样,“这个婴儿……是我。”
他突然想起十岁那年的高烧:母亲抱着他冲进医院时,医生说他的心跳频率异常缓慢,像是“被某种外力调控过”。现在想来,那或许是母亲在测试他体内的“共生光点”——她早就知道,自己的儿子是语法接力的“关键节点”。
林夏(生物学家),林夏的实验室里,培养皿的薄膜突然裂开,露出里面的微生物——它们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组合,形成一个迷你版的“马里亚纳海沟”模型。模型的底部,一个蓝色光点正在闪烁,与沈溯婴儿照片里的光点完全相同。
“导师的日志里有个秘密附录。”林夏翻出藏在书脊里的微型芯片,投影出一段视频:画面里的老妇人(正是林夏的导师)正将一根针管刺入自己的手臂,针管里的液体泛着蓝光,“她说这些液体是‘共生原液’,来自南极化石的核心——而我的dNA里,有与原液相同的基因序列。”
视频的最后,老妇人对着镜头微笑:“当你看到这段视频时,说明你已经激活了体内的光点——记住,海沟的‘回应’不是结束,是人类成为宇宙共生体的开始。”
老陈(天体物理学者),老陈的办公室里,保险柜的底层藏着一个金属盒子,盒子里放着一枚旧怀表——表盖内侧刻着超新星的图案,表盘上的指针不是数字,而是硅文明的语法符号。怀表的背面,刻着老陈导师的名字,以及一行小字:“197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