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颗正在诞生的恒星。
“他们不是在让我们翻译,是在让我们‘选择’。”沈溯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选择人类的存在本质,是地球的‘共生者’,还是宇宙的‘旁观者’——而这个选择的答案,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跳里,藏在恒星演化的规律里,藏在所有文明共通的‘生存呐喊’里。”
他的手指终于按下了输入键,翻译仪的屏幕瞬间亮起,方程式的最后一项参数与地球的自转周期完美契合。实验室里的培养皿突然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舷窗上的条纹开始重组,形成了一行清晰的文字:“共生,是宇宙的第一语法。”
而此刻,马里亚纳海沟的漩涡中心,一道蓝色的光柱直冲云霄,与银心黑洞的方向连成一线。沈溯知道,这场由“共生语法”引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们解开了一个谜题,却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宇宙的门,门后是无数个关于“存在本质”的新谜题,正等待着被揭晓。
蓝色光柱刺破云层的瞬间,沈溯的手机突然停止了震动——屏幕上那个来自银心黑洞的陌生号码,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淡化,最后变成一行扭曲的星点符号,与翻译仪屏幕上的“共生”文字完全重叠。实验室里的应急灯还在闪烁,培养皿的蓝光却已褪去,只留下一层类似冰晶的透明薄膜,贴在玻璃壁上,映出三人惊魂未定的倒影。
“刚才那道光……”林夏的手指抚过培养皿边缘,薄膜突然泛起涟漪,像是在回应她的触碰,“频谱仪显示是氢原子的跃迁辐射,但能量级是普通恒星的三倍——这根本不符合已知的物理规律。”
沈溯没有接话,他正盯着观测台屏幕上的马里亚纳海沟画面:漩涡中心的蓝光柱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深不见底的黑暗,黑暗边缘却漂浮着无数细小的光点,排列成与硅文明语法相同的节奏。更反常的是,实验室挂钟的指针明明停在凌晨五点零三分,窗外的天空却突然泛起鱼肚白,街道上甚至传来了早高峰的鸣笛声——像是时间被强行拨快了三个小时。
“你看时间。”老陈突然指向墙上的日历,泛黄的纸页上,“2074年6月15日”的字迹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一道银色划痕,划痕的形状,正是“先驱者”号镀金铝板上的超新星标记,“我们刚才……是不是跳过了一段时间?”
沈溯猛地摸向口袋里的笔记本——母亲留下的那页“共生”符号旁,竟多出了一行极小的字迹,像是用星尘写就:“语法验证第一阶段:时间锚点校准。”字迹的墨迹还未干透,纸页边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氦-3气味,与三天前捡到的那片树叶味道一模一样。
寻常场景里的“时空裂缝”,沈溯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转身走向茶水间——他需要一杯热咖啡让自己冷静下来。咖啡机的嗡鸣声与平时别无二致,热水注入杯子时泛起的泡沫,却在杯壁上形成了一串螺旋状的纹路,与翻译仪里反向运算的方程式完全重合。
“又是这样。”他盯着咖啡杯,突然注意到杯底的生产日期:2074年6月18日——今天明明是15日,这杯咖啡竟来自三天后。更诡异的是,杯壁上的螺旋纹路正在缓慢旋转,像是在模拟恒星的自转,而旋转的频率,与他的心跳完全同步。
“沈溯!快来!”林夏的喊声从实验室传来。沈溯抓起咖啡杯冲出去时,正好撞见老陈举着放大镜,对着培养皿里的透明薄膜发呆——薄膜上浮现出无数细小的文字,竟是21世纪环保宣言的全文,只是每句话的结尾都被一个星点符号替代,与翻译仪未完成的部分完全对应。
“这些符号在移动。”林夏的声音发颤,她将显微镜对准薄膜,屏幕上的星点正以超新星爆发的节奏排列,“它们在‘补充’翻译内容,但方向是反的——像是在倒着书写历史。”
沈溯突然想起茶水间的咖啡机:刚才按下启动键时,机器的指示灯闪了三下,节奏与超新星的“提问”频率完全一致;而咖啡流出的速度,刚好对应黑洞的“回应”频率。他猛地冲回茶水间,咖啡机的显示屏上,一行星点文字正在闪烁:“日常是宇宙的投影,每一次选择都是语法的延续。”
杯中的咖啡已经凉透,螺旋纹路却仍在旋转,只是中心位置多了一个极小的黑洞符号——与母亲笔记本上的图案一模一样。沈溯的手指刚碰到杯壁,纹路突然停止旋转,定格成一行清晰的中文:“三天后的下午三点,马里亚纳海沟会‘回应’第一次提问。”
冲突的余波:未现身的“对话者”,警报声在上午九点再次响起,这次不是实验室的应急系统,而是全球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