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逆流韶华 > 第253章 铃铛是长了脚的

第253章 铃铛是长了脚的(1 / 2)

南方小镇的雾气在晨光里散得慢,沈星河拎着竹篮往回走,青石板路被露水浸得暗,每一步都像踩在湿润的棉絮上。

转过街角时,风里突然漫来一串叮咚声——不是铜铃的脆响,倒像是竹片相击的清越,带着点毛茸茸的钝感。

他脚步顿住。

竹篮里的青菜叶上还凝着水珠,顺着篮沿滴在青石板上,啪嗒一声,倒比那铃声更响。

抬眼望去,街角杂货店的灰瓦檐下,整整齐齐挂着七八个竹片风铃,竹片削得薄厚均匀,用麻绳穿成串,风过时轻轻摇晃,撞出细碎的响。

"

这铃"

他走过去,指尖轻轻碰了碰最边上的竹片,凉意顺着指腹爬上来,"

样式挺眼熟。

"

店主大娘正蹲在柜台后捆芹菜,听见声儿直起腰,额前的银沾着点水珠:"

上月来个穿蓝布衫的老头教的。

"

她扯了截草绳绕住芹菜根,"

说现在人都用电子钟,听不见风响了,得自己做铃。

"

大娘抬头笑,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晨露,"

他教得仔细,竹片要选向阳坡的苦竹,晒足七七四十九天,说是风记不住话,人就得自己响。

"

沈星河的手指在竹片上顿住。

这句话像颗小石子投进心湖,荡开一圈圈涟漪——父亲退休后常坐在院门口修旧物,钳子敲着铁皮时总念叨:"

物件儿不会说话,可风会替它们记着。

"

后来他去外地读书,父亲往他行李箱塞了串铜铃,说:"

想老家了就摇摇,风会把声儿带回去。

"

"

要捎个不?"

大娘见他盯着风铃出神,递过根红绳,"

这绳儿是我孙女儿编的,说红的衬竹青。

"

他接过红绳,指尖摩挲着绳结的纹路——和母亲当年给妹妹编的平安绳一模一样。

没说话,他摸出钱包付了钱,把红绳轻轻系在风铃最下端。

红绳垂下来,在风里晃成一小团火焰,既没写字,也没留名。

回到小院时,手机在裤袋里震动。

林夏的视频通话跳出来,背景是间暖黄的小屋子,墙上挂着歪歪扭扭的便签纸,写满"

1998年暴雨2oo3年考场2o15年医院走廊"

"

看今天的无主记忆日。

"

林夏的声音带着点鼻音,镜头转向墙角的录音亭,"

张爷爷说他五十年前在棉纺厂门口捡了只小狗,花白花白的,冬天踩雪会出咯吱咯吱的响。

"

视频里,白老人坐在藤椅上,盲杖靠在脚边:"

没人信我养过它,说我记错了。

可我记得它用爪子扒我裤脚的感觉,暖乎乎的,像团火。

"

沈星河端着茶杯的手顿住。

茶杯里的茉莉浮起来,清香漫进鼻尖——和父亲泡的茶一个味儿。

突然,视频背景里飘来一段口琴曲。

调子有些跑调,却熟得让人心慌——是《茉莉花》。

父亲年轻时常在车间里吹,后来下岗了,夜里在厨房煮面时还吹,口琴压在枕头底下,铜片都磨得亮。

"

最近录音亭总自动播这段。

"

林夏的声音轻得像叹息,"

技术部查了,不是设备问题。

"

沈星河盯着屏幕里晃动的光斑。

父亲的遗像还在老家客厅墙上,相框边压着他写的便签:"

别总记着我,去记记别人。

"

原来有些东西,早就顺着风,顺着茶气,顺着口琴的调子,自己走到了远方。

那天夜里,他翻出压在行李箱最底层的童年布偶。

布偶的耳朵缺了只,肚子上的线是母亲缝的,针脚歪歪扭扭。

他拆开最后一团棉花——那是十二岁那年,父亲带他去乡下,从老槐树洞里掏的,当时父亲说:"

存点最软和的,以后走累了摸摸,心就不硬了。

"

他裹着棉花削竹片。

竹刀划过竹面的声音沙沙的,像父亲当年修藤椅时的响动。

手指被竹刺划破,血珠渗出来,滴在竹片上,很快被风吹干,留下个淡红的印子。

穿麻绳时,他特意留了段松松的结,"

风要能钻进来,铃才响得活泛"

——这是上午大娘说的,和父亲教他扎风筝时的话一模一样。

完工那晚起了风。

竹片铃挂在院门口,风从巷子里穿过来,撞得竹片叮铃作响。

隔壁老教师拄着拐杖来敲门,镜片上蒙着层雾气:"

这声儿像极了我小学教室外的铁片铃。

"

老人的手

最新小说: 穿成冷宫弃妃,我在后宫开小卖部 穿书八零:我在海岛搞科研 绝对权力 箱子里的战锤40K 人到中年,我的收入能随机倍增 直播反串:我一笑倾城,掰弯全网 继兄宠我掌心娇,亲哥红眼悔断肠 从宠物店开始 平妻?狗都不当,满塘大佬不香嘛 重生后女帝拿了美强惨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