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孩子们躺在帐篷里,听着花田的风声和虫鸣。月光透过帐篷缝隙洒进来,在地上织出细碎的银纹。丫丫摸着腕上的葵花籽手链,忽然想起去年第一次来花田时的情景,忍不住轻声说:“你们还记得吗?去年夏天咱们在向日葵花田里追蝴蝶,赵爷爷还教咱们辨认向日葵的朝向呢。”朵朵立刻接话:“当然记得!我当时还摘了片最大的向日葵叶子当扇子,结果被苏晓姐姐说要爱护植物。”一句话逗得帐篷里的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笑声混着远处的虫鸣,成了夜里最温柔的背景音。
浩浩抱着吉他,指尖无意识地在琴弦上轻轻划过,发出细碎的声响。“等明天榨出了新油,我要把今天推石磨的号子编进《向日葵之歌》里,”他忽然开口,语气里满是期待,“到时候这首歌里就有春天的麦苗、夏天的花田,还有秋天的葵花籽了。”乐乐趴在画板上,借着手机的微光,在画纸边缘添上了一轮小小的月亮,“我要把今晚的帐篷和月光也画下来,这样花田的四季就更完整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被院子里的动静吵醒了。穿好衣服跑出去一看,赵爷爷和苏晓已经在油坊里忙碌起来。油坊的土灶上坐着一口大铁锅,葵花籽浆正在锅里慢慢熬煮,浓郁的香气顺着锅盖的缝隙飘出来,引得孩子们都围在灶台边,伸长脖子往里看。“别急,”赵爷爷笑着掀开锅盖,白色的蒸汽瞬间弥漫开来,“等浆熬到浓稠,才能倒进榨油机里,这样榨出来的油才够香。”
苏晓给每个孩子递了一把小勺子:“等会儿出油的时候,你们可以先尝一勺生油,那才是最纯正的葵花籽香味。”孩子们拿着勺子,眼睛紧紧盯着榨油机的出油口。随着赵爷爷转动机器的把手,金黄的油珠慢慢从管道里滴下来,先是几滴,后来渐渐连成了细线,顺着管道流进翼翼地尝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好香啊!比去年的油还要香!”孩子们纷纷效仿,一口下去,满口腔都是葵花籽的醇厚香味,连带着心里都暖暖的。
上午,孩子们帮着苏晓把榨好的油装进玻璃瓶里。乐乐特意在每个瓶子上画了小小的向日葵图案,朵朵则找来红绳,给瓶子系上了漂亮的蝴蝶结。“这些油一部分留着自己吃,另一部分可以送给城里的朋友,”苏晓一边贴标签一边说,“让他们也尝尝咱们花田的味道。”赵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忙碌的孩子们,脸上满是欣慰:“你们这些孩子,从春天到秋天,陪着花田一起长大,比我这个老头子还要上心呢。”
中午,苏晓用新榨的葵花籽油做了一桌子菜:金黄的炒鸡蛋、酥脆的炸花生米、还有用面粉和油混合做的油酥饼。孩子们围坐在桌子旁,吃得格外香。毛豆一手拿着油酥饼,一手夹着炒鸡蛋,嘴里还不停念叨:“这才是最好吃的菜!比城里饭店的菜香多了。”丫丫则把自己碗里的花生米分给老黄,看着老黄吃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摸了摸它的头:“老黄,你也尝尝新油做的菜,是不是很好吃?”
饭后,赵爷爷带着孩子们去了花田旁边的果园。果园里的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梨树上也结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秋风一吹,果子轻轻摇晃,散发出甜甜的果香。“这是村里的老果园了,”赵爷爷指着一棵最大的苹果树说,“以前我经常带着村里的孩子来这里摘果子,现在你们来了,也算接过了这个‘传统’。”孩子们兴奋地拿起竹篮,钻进果园里开始摘果子。乐乐专挑长得最圆的苹果,说要画进画里;朵朵则喜欢梨子,每摘一个都要擦干净,先咬一口尝尝甜度;丫丫一边摘一边给老黄留着,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篮子。
下午,小默提议大家一起拍一张“花田全家福”。孩子们把榨好的葵花籽油、刚摘的果子都摆放在院子里,赵爷爷和苏晓站在中间,孩子们围在两边,老黄也温顺地站在丫丫身边。小默举起相机,喊出“三二一”的瞬间,所有人都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阳光洒在身上,温暖得让人不想离开。“这张照片要放在相册的最后一页,”小默看着相机里的照片,笑着说,“作为今年花田故事的结尾。”
傍晚,孩子们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花田。丫丫把自己抠出来的葵花籽装了一小袋,递给苏晓:“苏晓姐姐,明年春天咱们还种向日葵好不好?我还要来帮你浇水施肥。”苏晓接过葵花籽,用力点头:“好,明年春天,咱们还在花田等你们。”赵爷爷则给每个孩子塞了一瓶新榨的葵花籽油:“回去让爸爸妈妈用这个油做饭,就像你们还在花田一样。”
车子驶离村子的时候,孩子们趴在车窗上,不停地向赵爷爷和苏晓挥手。看着花田渐渐远去,乐乐忽然说:“我已经开始期待明年春天了,到时候咱们又能看到绿色的麦苗,又能在花田里玩了。”浩浩抱着吉他,轻轻弹起了还没写完的《向日葵之歌》,旋律里满是不舍,却又藏着对未来的期待。
回到城里后,孩子们把在花田的照片洗了出来,做成了一本“花田四季相册”。相册的第一页是春天的麦田,嫩绿的麦苗在风里摇晃;第二页是夏天的向日葵花田,金黄的花海耀眼夺目;第三页是秋天的葵花籽收获,饱满的籽实满是喜悦;最后一页是那张“花田全家福”,每个人的笑容都定格在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