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过后,赵爷爷搬出竹椅放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孩子们围坐成一圈,听他讲过去榨油的故事。“早年没有机器,榨油全靠人力,几个人抱着大木槌轮流砸油槽,‘嘿哟’‘嘿哟’的号子声能传到村头。”赵爷爷用手比划着木槌的大小,眼里满是回忆,“那时候的葵花籽要先在大锅里炒得金黄,再倒进石磨里磨成浆,最后用稻草裹成油饼塞进油槽,砸一下才能渗出几滴油,金贵得很。”
乐乐听得入神,悄悄拿出画板,快速勾勒出赵爷爷说的“人力榨油图”,石磨、油槽、木槌的轮廓渐渐清晰。丫丫则攥着苏晓送的花籽,好奇地问:“赵爷爷,那时候的葵花籽油,是不是和现在一样香呀?”赵爷爷笑着点头:“比现在还香呢!那油里裹着炒籽的焦香、石磨的木香,拌凉菜、烙饼都绝了,当年村里谁家榨油,整个村子都能闻见味儿。”
下午的阳光变得温柔,苏晓提议带孩子们去花田深处看看。穿过成片的向日葵,花田尽头藏着一片小小的野生波斯菊,粉的、紫的、白的花朵点缀在绿草丛中,像撒了一把彩色的星星。“这里是我去年偶然发现的,”苏晓蹲下身,轻轻碰了碰一朵波斯菊,“春天播种向日葵的时候,不小心带了些波斯菊的种子,没想到长得这么好。”
朵朵立刻跑到花丛边,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白色波斯菊,别在丫丫的花环上:“这样丫丫的花环更漂亮啦!”毛豆则在花丛里追着蝴蝶跑,蝴蝶的翅膀是橘黄色的,和向日葵的颜色格外搭,偶尔停在花瓣上,像是花田里的小小逗号。浩浩抱着吉他坐在花丛边,指尖随意拨弄琴弦,波斯菊的香气混着旋律飘远,连风都变得慢悠悠的。
小默举着相机不停拍照,从不同角度记录下这片“秘密花园”。他发现有几只蜜蜂在波斯菊和向日葵之间来回飞舞,便蹲下来仔细观察,蜜蜂腿上沾着金黄的花粉,落在花瓣上时会轻轻颤动,像在跳一支小舞。“原来蜜蜂不仅喜欢向日葵,也喜欢波斯菊呀!”小默小声感叹,赶紧按下快门,把这有趣的瞬间定格下来。
晚饭前,孩子们跟着苏晓一起帮赵爷爷喂老黄牛。牛棚在院子的角落,老黄牛看到赵爷爷,慢悠悠地抬起头,尾巴轻轻扫了扫身子。苏晓把提前准备好的青草和玉米秆倒进牛槽,老黄牛低头吃起来,嘴巴咀嚼的声音“咔嚓”“咔嚓”的,格外治愈。“这头牛叫‘老黄’,跟着我快十年了,”赵爷爷摸着老黄的头,语气格外温柔,“春天耕地、秋天拉车,都是它帮忙,是咱们花田的大功臣。”
丫丫学着赵爷爷的样子,轻轻摸了摸老黄的耳朵,老黄温顺地蹭了蹭她的手,吓得丫丫赶紧缩回手,又忍不住笑着凑过去。乐乐则把老黄和赵爷爷的互动画了下来,纸上的老黄眼神温和,赵爷爷的嘴角带着笑,满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晚上,孩子们躺在帐篷里,听着花田的风声和虫鸣聊天。丫丫说:“等秋天收葵花籽的时候,我要和赵爷爷一起炒籽,闻闻赵爷爷说的焦香味。”朵朵立刻接话:“我要帮苏晓姐姐搬油饼,看看怎么把油从油饼里榨出来。”毛豆则惦记着煎鱼:“秋天的鱼肯定更肥,到时候咱们还要来河边钓鱼,用新榨的油煎。”
浩浩在帐篷外弹着吉他,《花田萤火》的旋律轻轻飘进帐篷,孩子们渐渐安静下来,伴着旋律进入梦乡。梦里,他们跟着赵爷爷炒葵花籽,跟着苏晓搬油饼,手里还拿着刚榨好的葵花籽油,油香裹着花田的气息,甜丝丝的。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收拾好行李准备返程。苏晓给每个孩子装了一袋新鲜的向日葵花瓣:“可以用它做书签,夹在书里,每次翻书都能闻到花田的味道。”赵爷爷则把自己炒的葵花籽分给大家:“这是今年刚熟的籽,炒得火候正好,路上当零食吃。”
车子驶离花田时,孩子们趴在车窗边挥手,赵爷爷和苏晓站在老槐树下,身影渐渐变小,直到变成远处的两个小点。乐乐把向日葵花瓣书签夹在画板里,花瓣的香气混着铅笔灰的味道,成了新的回忆标记。浩浩则抱着吉他,指尖轻轻拨动,一段新的旋律在车厢里流淌,这是他昨晚睡前想到的《花田回忆》,里面藏着这两天的所有美好。
回到城里,孩子们把花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丫丫妈妈用苏晓给的向日葵花瓣做了干花相框,挂在丫丫的房间里;乐乐把在花田画的所有画整理成一本“花田画册”,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小默则把照片洗出来,做成了一本相册,封面上写着“花田的夏天”。
八月中旬,苏晓发来消息,说花田的向日葵开始成熟了,花盘慢慢低垂,葵花籽变得饱满。她还拍了一段视频,视频里的赵爷爷正拿着镰刀,小心翼翼地收割向日葵,苏晓则在旁边帮忙把花盘剪下来,堆成一堆,像小山一样。“再过半个月就能炒籽榨油了,”苏晓的声音里满是期待,“你们要是有空,就来帮忙呀!”
孩子们看到消息,立刻在群里商量起来。浩浩说要写一首《榨油歌》,把炒籽、磨浆、榨油的声音都编进去;琪琪则在“花田诗集”里写下“花盘低垂的时候,就是油香飘来的日子”;乐乐则开始画“榨油图”,提前构思好炒籽的大锅、磨浆的石磨、榨油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