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过了,里面关于沈从文的评价有重大调整。
“林辰的脸瞬间红了,这处疏漏他竟然没现。
金主编没有继续批评,反而从抽屉里拿出本泛黄的学报,翻到某一页递给林辰。
那是1988年的第3期,上面刊登着篇《论巴金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行政楼的走廊里传来脚步声。
金主编把林辰的论文放在桌角,红笔在封面上写了“修改后再审“五个字。
“我不给你走后门,“他看着林辰的眼睛,语气异常认真,“但我可以告诉你修改方向。
学术这东西,容不得半点掺假,今天我给你通融了,明天你评职称的时候,就会有人比你更会走关系。
“
林辰走出编辑部时,晚风带着凉意吹在脸上。
他回头看了眼那扇褪色的门牌,突然明白金主编说的“阴影“是什么,不是编辑的权力寻租,也不是作者的急功近利,而是整个学术评价体系的错位。
当“论文“变成评职称、拿奖学金的唯一标准,学报就不再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反而成了滋生乱象的温床。
第二天早上,林辰抱着修改后的论文再次来到编辑部,却现金主编不在。
副编辑说,金主编递交了退休申请,昨天下午已经把办公室的东西搬走了。
办公桌上放着本崭新的学报,封面是重新设计的,右上角印着“坚守学术初心,拒绝人情稿件“的字样。
林辰翻开学报,第一篇就是金主编的《学报编辑三十年:坚守与反思》。
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当学术评价不再唯论文论,当年轻学者不必为稿而钻营,当学报真正成为思想碰撞的舞台,那时的学术天空,才会真正晴朗。
“
走出行政楼时,林辰把论文里的“核心期刊表经历“从奖学金申请材料里删了。
他突然明白,真正的学术追求,从来不是靠一篇论文的刊证明,而是对真理的执着探索,对严谨的永恒坚守。
就像金主编留在保温杯上的刻字,纵然漆皮剥落,初心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