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科技管理的双轮驱动—专利与奖励(第12页)
九月的江城科技大学,香樟树影斑驳地洒在科院大楼前。
45岁的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建军攥着刚打印好的《项目结题报告》,脚步有些急促,他牵头的“智能液压控制系统研”
项目刚走完结题流程,可心里却悬着两块石头:一是项目产出的技术还没申请专利,二是去年就听说的“评教授需两项核心成果”
的新政策,自己至今还差关键筹码。
“李老师,你这项目要是不抓紧报专利,可就亏大了!”
科院专利成果管理科的王芳老师刚放下电话,抬头就看见站在门口的李建军,连忙起身递过一杯水。
这位在科院干了12年的“老法师”
,手里攥着全校近十年的专利申报数据,“去年机械学院评教授的3个人里,有2个是靠3项以上授权专利+1项省科技奖才过的,你这项目技术指标这么好,可别在‘硬指标’上栽跟头。”
李建军皱着眉头,手指摩挲着报告的封皮,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我其实也很想申报专利,但是这个流程实在是太复杂了,我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下手。
而且团队里的研究生小张还指望着这个项目成果能够保研呢,如果明人排序出了问题,耽误了孩子的前途,那可怎么办啊?”
王芳微笑着看着李建军,似乎对他的担忧早有预料。
她轻轻地将一叠厚厚的《专利申报指南》推到了李建军的面前,说道:“你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啊,恰好是我们大学科技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呢。
专利和奖励就像是科研成果的两条腿,缺少了任何一条,都难以走得长远。
今天呢,我就来跟你详细地讲讲,从专利申报到奖励申报,再到这两件事情如何相互协助,保证让你听得明明白白。”
一、专利申报:科研成果的“保护伞”
与“硬通货”
“先呢,咱们来谈谈专利申报这个事儿。
你可千万别小瞧它,觉得这只是‘结题后的附加题’哦!
实际上,它可是贯穿整个项目周期的‘必答题’呢!”
王芳一边说着,一边翻开了专利申报指南,然后用手指着扉页上那醒目的红色印章,继续说道,“你看,咱们学校去年出台的《教师职称评审量化标准》里可是写得清清楚楚的哦:如果想要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至少需要有1项明专利(而且得是第一明人哦),或者是3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样也得是第一明人)。
不仅如此呢,如果专利的转化率能够过30,那还能额外加分呢!
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王芳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而且呀,在项目立项的时候,评审专家们第一眼关注的就是‘预期专利产出’。
要是到了结题的时候,‘实际专利数’没有达到标准,那这个项目可就算是‘基本合格’啦,这可会影响到下次申报的资格哦!
所以说,专利申报可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呀!”
李建军突然想起2021年的教训:当时他搞的“小型农机节能装置”
项目,明明技术比同行先进,可因为没及时报专利,结题时只拿了“合格”
,次年申报省重点项目直接被刷,评审意见里写着“成果保护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证明”
。
“那我这项目现在报专利还来得及吗?”
李建军往前凑了凑。
“来得及,但得按流程来。”
王芳打开电脑里的“专利申报流程图”
,“第一步先做‘查新’,你去图书馆的查新中心,让他们查国内外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已经申请专利了,去年材料学院的张老师,就是因为没查新,报了个和日本企业2018年专利重复的技术,白浪费半年时间。”
她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迅拿起桌上的笔,在面前的纸张上龙飞凤舞地画起了一个流程图。
“你看啊,”
她指着纸上的流程图,详细地解释道,“先,在查新通过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撰写‘专利申请书’。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那就是‘权利要求书’,一定要写好哦!”
她稍稍加重了语气,接着说道:“就像去年你们学院的赵老师,他在写权利要求书的时候,把范围写得太窄了,只保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