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5)

孙教授从教授降为副教授——靠红包堆出来的“优秀”

,终究是一戳就破的泡沫。

3经费里的“乾坤大挪移”

:科研钱变“私房钱”

比起成果造假,科研经费的“猫腻”

更隐蔽,也更贪婪。

2024年,某理工科高校的刘教授,在做一个80万元的人工智能横向项目时,把经费当成了“自家钱包”

:3个月里报销了5台单价15万元的笔记本电脑,可实际上只买了1台,其余4台的票是找代开的,钱最终进了他亲属的数码店;他还虚报了86万元差旅费,10次“单人短途出差”

里,6次是伪造的——酒店入住记录跟他的手机定位完全对不上。

更离谱的是,他把妻子、子女都列为“项目辅助人员”

,每月虚报12万元劳务费,半年就套走72万元。

纸终究包不住火,财务处现异常后移交审计,刘教授不仅被追回2万元,还被开除党籍、解聘,记入全国科研诚信档案。

可这事也暴露了一个漏洞:企业只关心项目成果,不管经费怎么花;财务处不懂人工智能,没法判断“买5台电脑是不是真需要”

——监管的空白,让刘教授钻了大空子。

更胆大的是农业高校的陈教授。

20年,他跟某农业公司签了150万元的“农产品种植技术推广”

合同,可合同里约定的“技术培训”

“田间指导”

,连个签到表、照片都没有。

审计时现,100万元经费以“技术服务费”

的名义,转到了他侄子开的“农业科技咨询公司”

,而这家公司压根没参与项目——钱到账后,立马被转去买了房产和理财产品。

企业后来坦言,跟陈教授合作只是为了“拿高校的技术背书申请政府补贴”

,对经费流向“不关心也不知情”

最后陈教授被移送司法机关,150万元经费被追回,可这场“虚立合同套现”

的闹剧,却给高校横向项目的监管敲了警钟。

二、为啥这些“猫腻”

管不住?

近年来,学术圈频的腐败事件总能引公众对科研人员道德水平的质疑。

但剥开表象便会现,真正的病灶并非科研工作者的“道德差”

,而是监管体系中随处可见的“空子”

,让学术净土逐渐被侵蚀。

高校推行的“科研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本是为了给科研人员松绑、提升项目推进效率,却在实际执行中异化成了“一言堂”

的温床。

某985高校的张教授曾负责一项千万级的国家社科项目,从合作单位的选择到子课题的设立,全由他一人拍板——合作方是亲戚开办的文化公司,既无相关研究资质,也从未参与过项目调研;子课题更是拆分得随意,仅为了给学生“挂名”

凑成果。

更离谱的是经费申报与使用,他能轻易将“学术会议差旅费”

报成家庭旅游的机票,把“科研设备采购费”

花在给自家书房添置高端电脑上。

而这一切,财务处根本无力甄别:工作人员只懂核对票真伪,面对“为何社科项目需要三台顶配图形工作站”

的疑问,只能以“不懂科研专业”

为由放行;科技处则把工作重心放在了项目立项时的材料审核和结题时的成果验收上,项目执行中的经费流向、进展情况,几乎从不主动跟踪。

等到审计部门现问题时,项目经费已被挪用近百万元,造成的损失难以挽回。

更棘手的是监管中“管严还是管松”

的两难平衡。

此前,某省属高校为堵住漏洞,推出“横向项目报销需科技处、财务处、合作企业三方签字”

的规定。

可这套流程繁琐到让科研人员望而却步:机械工程学院的李老师曾对接一家车企的技术改造项目,一次报销两万元的实验耗材费用,需要先找科技处审核项目关联性,再到财务处排队核验票,最后还要驱车几十公里去企业找负责人签字。

光是签字流程就跑了整整三周,企业因进度拖沓多次催促,李老师无奈之下只能放弃该项目。

那一年,该校横向项目经费收入直接下降30,不少科研人员坦言“与其在报销上浪费时间,不如专心做校内课题”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凌晨三点,收到解雇信和追杀令 终坠 我自地狱来 湿热回吻 破茧:文物修复师的逆袭人生 总裁,我一个保安负什么责? 心灵种子 重生后我踹了舔狗剧本绑定了逆袭系统 重生:弥补遗憾! 恶毒前妻搬空家产,团长日日红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