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的空调还没完全驱散九月的燥热,不锈钢餐盘碰撞的脆响里混着此起彼伏的交谈声。我端着一碟青菜、一碗番茄鸡蛋汤,刚找着个靠窗的空位坐下,后背就被人轻轻拍了一下。
“鹿鸣老哥,这儿没人吧?”
不用回头,光听这略带沙哑又中气十足的声音,我就知道是教务处的张处长。老张比我小七岁,头发却白得更早些,八成是被教学评估这事儿熬的,他在教务处干了十五年,从科员一路做到处长,经历过三次本科教学评估,用他的话说,“每次评估都像脱一层皮,可脱皮之后总能长出点新东西”。
我往旁边挪了挪,腾出大半张桌子:“老张,快坐。今天怎么没跟你们处里人一块儿?”
老张把餐盘放在桌上,筷子一放就叹了口气:“别提了,上午开了仨小时评估动员会,口干舌燥的,想找个清静地方喘口气。倒是你,鹿老哥,科技转化中心那边也被评估‘牵连’了?”
“可不是嘛。” 我扒了口饭,“昨天校办刚发了通知,科研反哺教学是评估重点,我们中心得准备近三年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数据,还有那些专利转化成教学资源的证明材料。我这都快退休的人了,还得跟着年轻人一块儿熬夜整理台账。”
老张夹了一筷**保鸡丁,嚼得津津有味:“你这还算好的。我们教务处才是‘重灾区’,专家进校第一个要找的就是我们。不瞒你说,上次预评估,专家问的问题之细,差点把我问懵了。”
我来了兴致。虽然之前也参加过评估相关的会议,但听老张这种 “过来人” 讲内幕,可比看文件生动多了:“哦?专家都问啥了?是不是就像文件里写的那些,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之类的?”
“比文件里细多了。” 老张放下筷子,喝了口汤,“我给你举个例子。上次预评估,有个专家一坐下就问:‘张处长,你们学校的课程体系是怎么对接毕业要求的?核心课程占比多少?’我早有准备,立刻把课程地图拿出来,说核心课程占比 65%,每个专业都有明确的课程矩阵。结果专家追问:‘那你们有没有 “因人设课” 的情况?就是为了给某个老师安排教学任务,特意开一门没必要的课。’”
“这问题够尖锐的。” 我忍不住说。
“可不是嘛。” 老张苦笑一声,“我当时就说,我们每门课开设前都要经过专业委员会论证,还要公示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绝对没有‘因人设课’。为了说服专家,我还拿了去年的课程论证记录,还有学生评教数据 —— 那些没人选、评教差的课,我们早就停开了。”
他顿了顿,又说:“还有实践教学,专家问得更细。问我们企业实习是不是签了协议,指导教师有没有全程跟踪,毕设怎么杜绝抄袭。我当时就拿出了三个东西:一是和合作企业的实习协议样本,上面明确了双方职责;二是指导教师的实习日志,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都有记录;三是毕设查重报告和盲审结果,我们学校毕设查重率要求低于 15%,去年抽检合格率 100%。专家看了之后没再追问,还夸我们做得细。”
“看来数据和案例真的很重要。” 我点点头,想起自己正在整理的科研转化材料,“我们中心也得准备这些,不然光说‘科研反哺教学’,专家肯定不信。”
“那是当然。” 老张加重了语气,“评估不是靠嘴说的,得有实打实的东西。比如教学改革,专家会问你 OBE 理念怎么落地的,混合式教学搞了多少门,有没有数据支撑。我当时就报了个数:近三年我们搞了 120 门混合式教学示范课程,学生评教平均分从 82 分提到了 88 分,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获奖人数增长了 40%。专家还会追问具体案例,我就举了计算机学院的一门课,他们把企业真实项目引进课堂,学生毕业后直接被合作企业录用了,这样一说专家就信服了。”
这时,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