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总算把指标争回来了,不然又要挨批。” 我笑着说,眼里却有掩不住的疲惫。
3 月的一天,国青基立项结果公布了。张启明早上七点就醒了,手拿着手机,一遍又一遍地刷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官网。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里时,他愣了几秒,然后突然跳了起来,大喊:“中了!我中了!” 妻子被他吓了一跳,孩子揉着眼睛问:“爸爸,什么中了?” 张启明抱起孩子,在他脸上亲了一口:“爸爸的项目中了,以后能多陪你玩了。”
他第一时间给李教授发了消息:“李老师,谢谢您,我的国青基中了!” 又给我发了条短信:“鹿鸣科长,麻烦您帮忙走一下立项流程,辛苦您了。” 没过多久,我回复:“恭喜!流程我已经安排了,下周就能签合同。”
那天下午,张启明去科研处送材料,正好碰到我。我笑着说:“听说你中了国青基,不错啊,以后继续加油。” 张启明不好意思地说:“多亏了您上次帮我对接的企业,让我补充了研究基础。” 我摆了摆手:“都是应该的,你们老师能拿到项目,我们的工作就没白做。”
走出科研处办公楼,张启明抬头看了看天,阳光正好,春风吹在脸上暖暖的。他想起自己改了 12 遍的申报书,想起 PK 时的紧张,想起那些熬夜的夜晚,突然觉得一切都值了。而在科研处的办公室里,我正对着 “省重点研发计划” 的立项名单微笑, 经过复评补充数据的那个 “新能源电池回收” 项目,也中了。桌上的咖啡冒着热气,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热闹。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枪林弹雨,却有无数个为了梦想和责任奋斗的身影。老师为了职称晋级、实现科研理想而拼搏,管理人员为了争取资源、推动学校发展而奔波。他们或许有压力、有焦虑、有挫折,但当项目立项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成就感。而这条 “绩效鞭子”,看似无情,却推着学校的科研一步一步向前走,也推着每一个参与者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前行。就像张启明在日记里写的:“这场战争,我们不是为了打败谁,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给学生、给学校、给社会多做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