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耕寒壤破硅晶,
日播青禾生八卦。
顺天量地,耕读传家。”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突然“嘀”地响了一声。她低头看去,屏幕上跳出一条新数据:二号穹顶的硅壤有机质含量,从0.1%升至1.2%——是“青龙种”的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的根毛,正在改良土壤的肥力结构。
“它在‘反哺’这颗星球。”李素轻声说,手指抚摸着一株稻苗的“八卦根系”,根系的“根脑”组织在她掌心微微跳动,像一颗小小的心脏。
王磊的螯状爪与“根脑”相贴。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与须根的硅酶分泌囊共振,他仿佛听到无数细微的声音在合唱——那是稻苗的呼吸声,硅晶体的溶解声,土壤的心跳声,还有《大同鼎》在远处的低吟声。
诸葛青阳望着试验田的“八卦根系”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突然想起诸葛亮意识体的残响:“道器相融,共生为程。”原来“道”不仅是古籍里的文字,是壁画上的飞天,更是稻苗在硅壤中扎下的根,是改造者触须上的银齿,是每个“共生者”心中对土地的敬畏,对未来的笃定。
夕阳西下时,二号穹顶的稻苗在风中轻轻摇曳,“八卦根系”在土壤下舒展,像一张巨大的银色网络,将地球的农耕文明与半人马座α星的硅基土壤,紧紧连在了一起。
而远方,《大同鼎》的能量波如呼吸般起伏,与稻苗的生长频率、改造者的触须振动、反重力城市的飞天托举频率,共同奏响了文明新程的——耕读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