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一颗璀璨明珠的反重力城市“兼爱城”,其议会厅如同一座漂浮在150米高空的神秘岛屿,穹顶是透明的量子釉,仿佛是一面巨大的魔镜,将下方“九州农业区”那如青铜般闪耀的稻浪尽收眼底——那里的“八卦根系”正以0.3Hz的频率闪烁,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与《大同鼎》的呼吸同频。然而,此刻厅内的气氛却比夜耕时的硅壤还要冰冷,仿佛是一座被冰雪覆盖的死城。
议会中央的全息数据屏上,一行猩红数字正在滚动:**“反重力城市建设岗位缺口1200个,已申请2800人,其中生体改造者2100人(占比75%),未改造者700人(25%)。岗位匹配率:改造者92%,未改造者38%。”**数据下方,是两组对比影像:左侧改造者王磊的螯状爪轻松举起500公斤的青铜构件,在148℃的日间高温下连续作业8小时,银色触须自动过滤辐射;右侧未改造者工程师张岚穿着笨重的辐射防护服,用液压机械臂搬运200公斤构件,每小时需到阴凉区冷却15分钟,防护服的温控系统已报警三次。
“这就是现实。”议会提案人、工业部长赵鹏的声音透过量子扩音器传遍大厅,他的机械义肢(改造者,上一章参与“启明”号托举)重重砸在桌面上,合金关节发出刺耳的“哐当”声,“反重力引擎维护需要在300℃等离子流旁作业,硅壤深耕需要耐受-150℃低温,未改造者的生理极限摆在这儿——不是歧视,是效率。”他调出“能力贡献积分制”草案,全息屏上跳出积分计算公式:**“基础积分=工时×强度系数,改造者强度系数1.2,未改造者1.0。积分可兑换技术岗位、医疗资源、居住优先级……”**
“效率?还是淘汰?”张岚猛地站起身,未改造者席位区响起一片骚动。她的辐射防护服还沾着硅壤粉末,是刚从二号穹顶赶来的,脸颊因愤怒而涨红,手指死死攥着数据板边缘,指节泛白,“上周‘启明’号主模块焊接招标,我们团队的方案精度比改造者团队高0.3毫米,但你们因为‘改造者耐温优势’把标给了他们!现在又要搞积分加权,下一步是不是要把未改造者赶到最边缘的辐射区?”
王磊的螯状爪在改造者席位区轻轻敲击桌面。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因不满而微微颤动,螯爪的硅膜反射着全息屏的红光:“张工,我们不是‘淘汰’你们。”他的声音低沉却带着金属质感,“上次夜耕硅壤,你们未改造者穿着保温服都撑不过两小时,是我们改造者用触须耙地到天亮。贡献不同,积分凭什么一样?”
“贡献?”张岚冷笑一声,将自己的工作记录甩到全息屏上:密密麻麻的蓝色数据流中,标红的是她主导设计的“八卦根系灌溉算法”,让二号穹顶的用水量减少40%;还有反重力引擎的“飞天托举频率校准程序”,正是她根据陈墨团队的壁画数据优化的,“没有我的算法,你们改造者扛着青铜构件也不知道往哪儿装!这算不算‘贡献’?”
大厅两侧的席位区同时爆发出争吵。改造者们拍着桌子,展示自己布满老茧的鳞爪和烧焦的触须;未改造者们举起数据板,上面是他们的设计图纸、医疗报告、教育方案。全息数据屏上的猩红数字开始闪烁,像一道正在裂开的伤口——这道伤口,比硅壤中的晶体更尖锐,比高氯酸盐更毒,它在“共生者”的称谓下,撕开了一道名为“强弱”的裂痕。
诸葛青阳坐在议长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大同鼎》纹身。《大同鼎》的实时影像悬浮在他面前:鼎身的冰裂纹路泛着微弱的红光,36颗青铜珠的闪烁频率紊乱至1.7Hz,接近上一章能量波动时的临界值。他知道,这不是物理危机,是文明胚胎对“内部分裂”的应激反应——比任何外部威胁都更致命。
“肃静!”诸葛青阳的声音不大,却带着《大同鼎》的能量共振,厅内瞬间安静下来。他看向角落里的一个身影——阿米尔,未改造者中的历史学者,总是抱着一卷从道器之墟出土的《墨子》残卷,此刻正低头盯着残卷,眉头紧锁,仿佛在书页中寻找答案。
议会休会半小时,争吵却蔓延到了走廊。
张岚靠在量子釉墙壁上,胸口剧烈起伏。她的数据板收到一条未改造者家长的消息:“孩子的‘启明’号建筑学徒申请被拒了,理由是‘未改造者适应性不足’。他才19岁,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消息下方附着一张照片:一个穿着工装的少年,手里攥着一把青铜扳手,笑容灿烂得像α星A的阳光。张岚的眼眶瞬间红了,她抹了把脸,却摸到一手冰凉的防护服冷凝水——这水,好像比眼泪还咸。
王磊的螯状爪被几个年轻改造者围住。“磊哥,不能退!”一个鳞爪改造者急道,“我们当初接受改造,疼得三天三夜睡不着,现在凭什么要让积分?”另一个触须改造者补充:“未改造者总说我们‘非我族类’,现在又要跟我们‘平等’,天下哪有这种道理!”王磊的银色触须微微下垂,他想起上一章夜耕时,张岚团队为改造者设计的“触须防冻涂层”,涂层让他们的触须冻伤率下降60%。他张了张嘴,想说“他们也帮过我们”,却被更响亮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