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貌美阿姨的男护理,爽翻了 > 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旧结合

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旧结合(1 / 2)

    “您好,我叫苏木,是做古镇文化IP开发的。您刚才说的‘茶禅一味’,我特别认同,我们正在做的项目,就是想把江南文化的这种‘雅’传递给更多人。”

    老人眼前一亮,伸出手:“我叫陈景明,退休前在苏州大学教江南文化研究,专门研究江南的茶、园林和传统工艺。你们做的这个项目很有意义,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了解太少,需要有人把这些宝贝挖出来,讲给他们听。”

    两人坐在茶桌旁,从江南茶文化聊到古镇保护。

    陈教授说:“江南的古镇,不只是建筑好看,更重要的是里面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比如周庄的沈厅,不只是一座老宅,更承载着江南的商帮文化,乌镇的茅盾故居,承载着近代文学的记忆。”

    “你们做IP开发,不能只拍古镇的风景,要挖深这些文化根脉,把故事讲透。”

    他还建议苏木,多关注江南的传统工艺,“比如苏绣、缂丝、玉雕、核雕,这些都是江南文化的瑰宝,现在很多工艺都面临失传,你们可以把这些工艺拍下来,做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老手艺的美。”

    “说到传统工艺,”陈教授忽然想起什么,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苏木。

    “苏州有一家传承了五代的缂丝工坊,叫‘沈氏缂丝坊’,坊主沈福生师傅是缂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手艺非常好。你们可以去参观一下,说不定能有收获,沈师傅人很热情,很乐意接待对缂丝感兴趣的年轻人。”

    苏木接过名片,上面印着工坊的地址和电话,他连忙道谢:“太谢谢您了,我们明天就去拜访沈师傅,正好也让佳莹看看,她最近正在学苏绣,对传统工艺特别感兴趣。”

    周日上午,苏木和徐佳莹按照名片上的地址,驱车来到“沈氏缂丝坊”。

    工坊藏在苏州老城区的一条深巷里,门口挂着两块牌匾,一块写着“沈氏缂丝坊”,另一块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传承基地”。

    推开虚掩的木门,一座两进的江南小院映入眼帘,院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晾架上挂着刚织好的缂丝作品,风吹过,作品轻轻晃动,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

    坊主沈福生师傅已经在院子里等候,他六十多岁,穿着蓝色对襟衫,头发花白,手上布满老茧,却格外灵活。

    “欢迎你们来,”沈师傅笑着说,“我这院子里到处都是缂丝,你们随便看,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

    他指着晾架上的作品介绍:“那幅是‘清明上河图’的片段,织了整整八个月,你看上面的船只,船帆的褶皱、船工的表情,都织得栩栩如生。”

    “那幅‘百鸟朝凤’挂毯,用了二十多种颜色的丝线,凤凰的羽毛用‘盘金缂’的技法,金线和彩线交织,在阳光下会变色。”

    走进前院的作坊,十几台老式缂丝机整齐排列,每台机器前都坐着一位工匠,他们低着头,专注地织着缂丝,梭子在经线中穿梭的声音,像是春蚕啃食桑叶,细微却整齐。

    沈师傅指着一台缂丝机,给两人讲解:“这是‘木机’,全靠手工操作,没有任何电动部件。缂丝的精髓是‘通经断纬’,经线是固定的,纬线要根据图案的颜色不断更换。”

    “织到哪里,纬线就断到哪里,所以缂丝也叫‘刻丝’,意思是像用刀刻出来的一样,图案和底色之间没有过渡,特别精致。”

    一位中年女工匠正在织一幅“荷花图”,她左手拿着梭子,右手拿着竹刀,梭子在经线中快速穿梭,每穿梭一次,就用竹刀轻轻拨弄丝线,将纬线压实。

    沈师傅说:“她织的这幅‘荷花图’,尺寸不大,却要织三个月。最细的地方,一根纬线只有头发丝那么细,稍微不注意,线就断了,得重新接线,有时候织错一针,就要拆好几厘米,特别考验耐心。”

   &nbs

最新小说: 直播反串:我一笑倾城,掰弯全网 穿成九零孤女,大唐公主富可敌国 重生后女帝拿了美强惨剧本 穿书八零:我在海岛搞科研 从宠物店开始 箱子里的战锤40K 绝对权力 惊天大瓜,我在幕后爆料成神 平妻?狗都不当,满塘大佬不香嘛 人到中年,我的收入能随机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