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7章 第七分会场(3 / 4)

,“这位是波恩大学的格奥尔格·卡默林教授,欧洲科学院的院士,研究社会分层和流动的权威,尤其是对社会转型有极深的造诣。他当年和费先生也在国际会议上交流过。”

李乐立刻起身,微微躬身,用流利的德语问候,“卡默林教授,您好。久仰您的大名,森内特教授经常提起您对东欧社会变迁的卓越研究。”

卡默林目光锐利地打量了一下李乐,露出一丝笑意,“你的德语有几十年前的味道。威廉总是喜欢夸张,费先生的着作,至今仍是理解那片土地的重要钥匙,只是,一代巨匠终究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哎~~~”

瞧见李乐的脸上有些潸然,卡默林换了个话题,“你现在跟着威廉研究什么?”

“社会学专业上,我现在主要关注网络社会的兴起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尝试做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梳理。至于人类学,还在蹒跚学步。”李乐简洁清晰的回道。

“哦?网络社会学?这个领域最近很热闹。我记得燕京大学那边,似乎也有个年轻人在做,诶?李....”

“承蒙您关注,卡默林教授。如果指的是我几年前发表的那些关于网络社群权力结构的粗浅讨论,那确实是我。”李乐语气平和,既未过分谦卑,也未显张扬。

“看来你野心不小,开始着手构建基础理论了?”一旁,昨晚那位阴柔的菲茨杰拉德教授挑起眉毛,语气里带着他特有的、精致的挑剔,“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

“不敢说构建,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梳理和尝试,希望能抛砖引玉。”李乐微微点头,“毕竟,新技术催生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我们需要新的工具和理解框架,或许是在经典理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一些。”

森内特满意地眯起眼,又顺势将李乐引荐给刚进来的一位满头华发、气质雍容如贵妇的老太太,“玛丽,李也是克里克特的学生,他对符号互动论在网络语境下的变异有些有趣的发现,或许能给你的新书提供点反面教材。”

“哦?劳拉的学生?”

老太太饶有兴致地和李乐聊了几句关于线上身份表演与线下自我认同的关系,李乐的回答简洁而切中要害,引得老太太连连点头,又问道,“这次来,有没有口头报告?”

“有的。”

“哦?什么时候,哪个会场?”

“第七分会场,交叉学科组,主旨报告结束之后。”

“嗯,第七分会场.....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去看看。希望你的思考能像你的两位导师一样,既有想象力,又有扎实的根基。”

说完,这位叫玛丽的老太太和森内特拥抱一下,走向另一群正在交谈的学者。

“教授,这谁啊?”

“克里克特的室友,作家,也是现在欧洲社会学会的主要赞助人。”

“嚯,挺有钱?”

“你说呢,结婚前,叫玛丽·亚历山德丽娜·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那个号称欧洲第六帝国,出过大哲学家,元首的小学同学,伟大的哈耶克的姑表哥的维特根斯坦?”

“侄孙女。还有,她的老师叫,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wishtoday!”

接下来,类似的场景在休息室里又发生了几次。

森内特看似随意,实则精准地将李乐引荐给几位关键人物,有的是学术委员会的重量级成员,有的是顶尖期刊的编委,还有的是在某些特定领域一言九鼎的权威。

李乐的表现的不卑不亢,言谈得体,既展示了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熟悉和思考,又充分表现出对前辈的尊重。

这种从容,源于森内特这座“靠山”带来的底气,也源于李乐自身扎实的学术积累和相对超然的心态。他清楚,在这种级别的场合,过度推销反而落了下乘,真正的认可来自于研究本身的价值和对话中展现出的学术潜力。

不久,会议工作人员礼貌地提醒贵宾们可以入场了。

森内特在手杖和李乐的搀扶下起身,一行人谈笑着,如同一个移动的学术权力中心,缓缓向主会议厅的嘉宾入口走去。

与此同时,主会议厅内已是人头攒动。

当这群人进入会场时,邹杰的目光瞬间被吸引,然后,瞳孔猛地一缩......看到了正神态自若地走在那些大佬中间,并在最旁边一个位置坐了下来的身材壮硕的圆寸脑袋。

一股强烈的不安感攫住了邹杰。立刻低下头,着急忙活的翻开了手边的会务手册,快速浏览着会议议程和所有报告人名单。

先是按拼音顺序查找“LiYue”和“YueLi”,没有。不甘心,又按照机构,仔细排查所有来自“pekgUy”和“LondonSchoolofEidpoliticalSce”的报告人。

可无论是口头报告还是海报展示,他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看过去,依然没有发现任何李乐的信息。

他反复核对了三遍,确认无误。这才像脱力般靠向椅背,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

“邹

最新小说: 你管这叫创业? 带着8000万,回国当警察 完蛋!我养的反派小崽全是大佬 全家装穷,就我当真了 精神小妹崩老登,老登返现崩小妹 死后第十年,成了阴湿老公的白月光 从继承小工厂到全球财阀 莲之怜 玄学在手,这豪门我横着走 娱乐:一首军中绿花,军嫂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