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点开邮箱,瞧见没有标注着Kr?tke字样的邮件,便长舒一口气。
伸个懒腰,回了几封,李乐打开一个标记着,“访谈&记录”的文档,对着标题里的留学生、身份认同、流动几个字,搓起了下巴。
看着窗外流过的伦敦夜景,脑海里却还在回放着今晚的片段,那些光鲜的衣着、那些充满算计或渴望的谈话、司汤达的忙碌、韩远征的周旋、伍岳的透彻、罗婵的优雅与“好运”,以及那部象征意义巨大的Vertu手机。
没一会儿儿,往前一趴,开始噼里啪啦的打起字。
电脑屏幕上开始闪现出一行行的文字。
“日期:2006年2月12日。地点:伦敦,菲兹洛伊酒店。事件:学联元宵聚会。参与人群:约100人,主要为留学生,涵盖帝国、LSE、UcL、国王、艺大、牛剑等校,本科至博士后阶段。观察重点:社交互动模式、消费符号展示、隐性阶层区分、组织权力结构......”
“抽奖—非随机性—社会资本交换—象征性回馈—群体内部筛选。”
“一种默契的安排,是对贡献的一种认可和回馈,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在这个圈子里的地位和形象。”
“......奖品设置具有显着象征意义,反映了场域内的价值导向和消费主义逻辑。中奖结果及反应差异,体现了与运气的潜在关联.....”
“中奖变成了特定场域逻辑运行下的一个必然结果,确认了这个游戏规则的隐性存在。”
“设置这些高价值奖品,本身就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导向性。它激发的是人的欲望和侥幸心理,强化了这个场域的消费主义和阶层区隔氛围.....中奖的人,瞬间会成为焦点,这种短暂的高光时刻,也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体验和社会认同。”
“临时场域中的角色分工和权力结构......位置、资本和惯习.....特定的社交环境中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采取相应的策略。”
“……关键受访者w.Y.(博士后,材料科学),公费,视角敏锐,理性思考特征,提供内部人洞察,对提纯’制分析到位.....”
“关键受访者L.c.(硕士,艺术史),文化资本丰厚,社交技巧娴熟,是观察文化资本运作的理想个案.....”
写到这里,李乐起身,拉开阳台的门,看了眼不远处的深夜里泛着条条波光的泰晤士河,再远一点的伦敦眼,
“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默默地念叨着这些术语,感觉它们不再是书本上干巴巴的概念,而是有了温度、有了形状、有了声音。
这个名为“团元宵”的聚会,让他直观地看到了跨国流动背景下,一个特定群体如何利用各种资本在新的社会空间中寻求定位、建构认同。
好一会儿,转身,又回到桌前。
“关键受访者S.t.d(本科,国际关系),润滑剂,或者,信息节点......跟谁都说得上话,哪个圈层都能插一脚,虽然未必能进入最核心的那个小团体,但消息灵通,人面广。在生态中的位置,连接不同层级的桥梁,作用,传递信息.....积累社会资本的一种方式。”
“观察对象h.Y.Z(硕士,环保),典型的资源整合者,或召集人,自己未必是资源最丰厚的那个,但善于识别和链接不同的资源,组织活动,搭建平台。周旋于不同人群之间,游刃有余......锻炼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组织协调和人际运营,,,,,经营的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一个未来可能用得上的关系网络.....”
夜晚的公寓楼很安静。
屏幕的光映亮了李乐的脸,面对丰富而复杂的切片,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分析,去书写,在异乡的喧嚣与独处的寂静之间,寻找着意义的轨迹。
。。。。。。
第二天一早,天光未大亮,窗外依旧是伦敦冬日惯有的铅灰色。
从健身房回来,一早“轻松惬意”的让安东和其他两个安保拍了地垫的小李厨子,带着一头汗,呲牙咧嘴的进了门。
揉着肩膀,“哎呦呵”的冲个凉水澡,算是做了个冰桶理疗。
等走进厨房,揭开盖子,砂锅里的鸡汤经过将近一夜的文火慢煨,早已是汤色清亮澄黄,表面结了一层薄薄的、金灿灿的油膜,一股混合着鸡肉醇香与药材清甜的浓郁香气扑面而来,直往鼻子里钻。
用勺子轻轻一舀,汤汁浓醇,挂在勺边,欲滴未滴。
小心地撇去多余的浮油,尝了尝咸淡,又点了少许盐,找出一个大的保温桶,用开水烫过,纱布将鸡汤滤去杂质,连汤带肉盛了进去,又特意多捞了几颗饱满的红枣和枸杞铺在上面,盖紧盖子。觉得不妥,又从柜子里摸出一个大塑料袋儿,把保温桶裹了两层,这才点点头。
背上装了几本书和笔记的双肩包,拎起保温桶,出了门。
到了地下停车场,老罗宾果然已经等在那里,见到李乐,微笑着迎上来,“早上好,李先生。车已经准备好了,油也加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