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篇文章的署名说道。
他还记得,当时这些读书人骂李长官分裂国家,是对中华民国统一的公然挑战,还骂了他们这些部下烧杀抢掠、横征暴敛,是地方暴徒。”
还污蔑李长官勾结,说他们桂系为了争夺权力,与日本签订秘密协议,出卖国家利益,所谓的抗日,不过是一句口号,是掩盖卖国行为的幌子。
还有,李长官好不容易当上代总统的位置,结果又是这些读书人,说李长官称呼鹰酱为主子,出卖中原的利益,让成为鹰酱的的殖民地。
还拿出一大堆国民政府和鹰酱签订的“通商”条约,副官记得很清楚,这些条约分明是姓蒋的那个光头签的。
“这些人肯定在南华过得不好,要不然怎么会拍李长官马屁呢!”
“这些人都是南华流放过来的,以后我们桂系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了,不得多夸点。”
被流放到兰芳的读书人当然知道,他们以前是怎么骂李德邻的。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他们以后能不能过上民国时期风花雪月的生活,就看李德邻这位衣食父母的了。
他们能做的只能是补救,于是各种拍李德邻的文章新鲜出炉,不管是神话他的出生、塑造他英明神武的形象、提出“建设性”的批评、还是各种荣誉给李德邻戴上。
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过去是他们看走眼了,姓蒋的那个光头根本比不上李总统。
李德邻对于几乎谄媚的读书人,只是说了一句,欢迎来到兰芳,就没有再说起以前的事情,似乎以前发生的种种,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也是徐启明这位嫡系师长,为什么会亲自迎接这些读书人的缘故,可以看出李德邻对于这些读书人非常重视。
徐启明也知道这些过来兰芳的读书人,没有几个人想着离开南华的,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些读书人为什么会过来兰芳,大家也非常清楚,留在南华是没有希望了。到了兰芳,只要讨好李德邻,他们还能保持体面的生活。
徐启明也不怕这些读书人跑了,这些读书人有几斤几两在东南亚已经传遍了,这些读书人只能留在兰芳,走是肯定是走不了的。
“师座,他们到了。”副官提醒道。
缓缓靠近坤甸港口的邮轮上
张傅之看着前方面前略显荒芜的城市,有些沮丧,他凝视着自己的手掌,这双紧握笔杆的手,已磨出出厚厚的老茧。
不禁回想起从矿场放出来后,他本以为可以自由了,结果警察通知他,他在三天后会被流放到兰芳。
当晚,张傅之哭了,哭得非常伤心,他怎么也不明白他为南华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南华政府一定要流放他。
他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不就是带着领学生罢课、游行示威,抗议南华政府的暴行吗?
他在民国也经常这样做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先是被警察抓了起来,后被带到矿井挖矿,好不容易出来了,又被南华政府流放到兰芳这片荒芜之地。
大哭一场之后,张傅之便和他那些也要去兰芳的朋友们商量,看有没有办法留在南华,但经过几天的努力,都失败了,听说这件事南华政府已经和兰芳政府达成协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