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赵曦的天塌了(1 / 4)

    赵曦原本灰败的脸色,在听到“皇上宣召”的瞬间骤然亮了起来。

    是了,最近她是皇上眼中的“福女”,钦天监批过八字的福运之人,怎能被区区小事所磋磨?

    前不久才有紫烟从她家中出现,或许是老天爷帮她,大燕各地都出现了祥瑞之兆。

    皇上此时召见,定是好事临门。

    这么一想,方才在卢家人面前丢尽的颜面仿佛都不重要了。

    惹卢老大人不快,那又如何?只要皇上高兴,不就够了?

    赵曦轻轻整理衣袖,转身看向许靖央时,嘴角勾起一抹若......

    春雨淅沥,打湿了京城青石板路。街角茶馆檐下,几个闲汉缩着脖子躲雨,炉上铜壶嘶嘶作响。一个穿灰布长衫的老学究端起粗瓷碗,吹了吹浮沫,忽听得邻桌少年低声争论。

    “你说那‘正心联盟’都覆灭了,为何宫里还要设‘思辨课’?圣贤之道岂容辩驳?”

    另一人冷笑:“你读过《问心录》吗?没读过就别开口。林先生说:‘不疑则无真信。’若连质疑都不敢,谈何忠孝?”

    老学究眯眼望去,见说话的是个十六七岁的书生,眉宇间有股倔劲儿。他心头一震,这语气……竟与三十年前乌衣巷那位女子如出一辙。

    十年前那一场风暴,并未真正平息。它只是沉入地下,像暗河般蜿蜒流淌,在人心深处悄然改道。

    数日后,岭南某县衙前鼓声震天。一名农妇击鼓鸣冤,状告县令强推“静心粥”。此粥每日清晨免费发放,声称可安神定志、祛除烦忧。起初百姓踊跃领取,渐渐却有人不再抱怨赋税沉重,哪怕家中断粮也只喃喃:“一切皆好。”

    新任监察御史亲自查案,带太医验粥,果然检出微量“宁神露”残渣。顺藤摸瓜,竟牵出一条由地方乡绅联合寺庙主持搭建的“清心会”,专为压制民怨而设。其账册赫然记载:“每施粥千人,官声提升三成;若遇灾年,则加倍投药,以防聚众闹事。”

    消息传至京师,沈砚正在校阅《醒示榜》月报。阿七立于身侧,右眼黑布已换作银丝绣蝶纹,手中捧着一封密函:“西南三州私改《问心录》教材,删去‘权力须受监督’一节,替换为‘上下有序,各安其分’。主使者是前礼部侍郎之子,现任书院山长。”

    沈砚指尖轻叩桌面,目光落在墙上地图??红点又多了七个。

    “他们学会了伪装。”他低语,“不再烧书,而是改书;不再逼人听话,而是让人觉得‘本该如此’。”

    阿七沉声道:“更难防的是那些自以为在行善的人。昨夜审讯一名村塾先生,他流泪说:‘我只是想让孩子乖一点,读书快一点……他们吵得太厉害了!’”

    沈砚闭目良久,忽问:“你还记得林小姐临终前写的最后一封信吗?不是给朝廷,也不是给我,而是给天下所有教书先生的公开信。”

    阿七点头:“她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顺从的灵魂,而是唤醒沉睡的疑问。如果你的学生从不问‘为什么’,那你很可能已经失败了。’”

    窗外雷声滚滚,一场暴雨将至。

    三日后,一道诏令自宫中发出:全国私塾、书院、官学所用教材,须经问心司备案公示;凡擅自删改者,视同违逆《禁控法》,按“思想隐匿罪”论处。同时,设立“童问奖”,每年遴选百名提出最具挑战性问题的学子,由皇帝亲授玉简。

    此举震动朝野。徐景和虽已被贬谪边州,余党仍在。有御史上奏弹劾太子“纵容悖逆之风,助长桀骜之气”,更有老儒联名上书,称“疑则乱,争则崩”,恳请废止思辨课。

    太子未作回应,只命人在国子监门前立碑,刻下八个大字:

    **“宁听万言刺耳,不纳一

最新小说: 刚满十八岁,系统让我开始养老 今生只为你 勾帝心,陛下被钓成了翘嘴 喰种:高武世界?自助餐厅! 我的弟弟是狼灭 我父母的中二幻想照进现实了!? 高武:略微出手就是系统的极限 都市修真便利店 九零恶毒后妈,我靠洗白养崽暴富 穿宋后与语文天团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