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自即日起,设立“历史清源委员会”,全面重启迎圣会案、盐引案、军屯侵占案等十大悬案复查;开放皇室档案馆部分卷宗供学者研究;凡因言获罪之家属,可申请名誉恢复与抚恤补偿;每年十月十五日定为“思省日”,全国默哀一分钟,纪念所有因追求真相而牺牲者。
诏书末尾,赫然引用裴念原话:
>**“看见,即是反抗的开始。”**
消息传出,举国沸腾。
思省镇当晚灯火通明。人们自发聚集在谬误纪念馆前,手持蜡烛,齐声朗读《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章。孩子们把写满问题的纸条系上风筝,放飞夜空。有一只飞得最高,上面写着:
>“爷爷说过去不能问,那现在我们可以了吗?”
林晚舟站在人群中,仰望星空,泪流满面。
她知道,这场战斗远未结束。仍有势力暗中抵制,仍有地方封锁教材,仍有官员威胁教师“别教孩子造反”。但她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一名师范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宣言:“我不愿做知识的搬运工,我要做记忆的守护者。”一位退役老兵带着孙子来到西陵渡,在江边立碑:“此处沉睡四十三位无名者,他们曾试图让世界更好。”
五年后,第一部官方版《共和国痛史》出版,扉页印着一行小字:
>“献给所有不肯遗忘的人。”
林晚舟已是白发苍苍,受邀撰写序言。她只写了两句话:
>“我们不是要复仇,是要让后来者不必复仇。
>我们不是要推倒雕像,是要让真相比石头更坚硬。”
百年之后,迎圣会遗址建成纪念馆,每日清晨,都会有小学生列队宣誓:
>“我承诺:永不因恐惧而沉默,永不因习惯而盲从,永不因时间而遗忘。
>我将以提问延续生命,以记忆照亮黑暗。”
而在纪念馆最深处,陈列着那只破旧陶罐,以及罐中那张孩童笔迹的匿名信。展柜旁设有一台留言机,供参观者输入问题。每天午夜,机器自动打印当日所有提问,投入火盆焚烧,火焰升腾之际,广播响起一段录音??那是林晚舟晚年录制的声音:
>“你们问得好。
>继续问吧。
>只要还有问题,他们就没有真正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