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从事耕种效率并不高。
而纺织正好也是个大宗项目,适合组织大量人员,集中进行生产。”
王大喇嘛给其他几人看了看郭康的演算。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机器,还远达不到手工业时代的高峰水平。
按后世研究者计算,在清朝中后期,一个从事棉纺织的江南妇女,每个劳动日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农夫日收入的8o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研究者还找到了公社时期,松江县妇女的劳动报酬记录作为对比。
哪怕在这个用政治运动和行政命令,强行追求男女在生产力上平等、同工同酬的环境下,从事相同农业生产的妇女,每日报酬也是男子的8o。
当然,紫帐汗国这边,农业的生产效率也不如东方,所以大家都缩水一点,结果上可能依然差不多。
根据他的估算,接近成年男性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是有希望的。
而且,这份工作的上限也远不止于此。
到清朝后期,从事耕作的农夫,每年工作大约3o天左右。
而从事棉纺织业的农妇,平均一年有oo多天在织机上工作。
这个时间长度,已经算是比较“职业化”
了。
这oo天的报酬换算成粮食,按当时价格,可以供1个丁壮吃一年;如果为了生计所迫,拼命加班,一年工作36o天,则可以供养8个人。
而时人自己的说法也算如此:按当时官员奏折里的记录,纺织业者“一人一日之力,其能者可食三人,次亦可食二人。”
而在布价比较高的时候,织妇的收入甚至比农夫都高。
在贸易兴盛期,双方都干满全年的情况下,同样是受雇干活,替人织布的妇女,工资能比从事农耕的长工高出3o。
所以,不管是收入,还是职业化的水平,这个行业都有着巨大的展空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