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刻板印象不同的是,不止是商业,在吴王领地内,金融行业其实也很达。
从结果看,越是贫穷的地方,对于提升组织能力的需求、提升技术的需求就越强,也就越需要外来物资和金钱援助。
这些地方的居民,对于官府的依赖也是最高的。
由于早期的地盘,几乎都这种穷地方,所以吴王团队其实很熟悉如何去调度资源——其中就包括各种借钱的方式。
吴王府和汉萨商人的关系,最早也是由此开始。
当时,齐泰、黄子澄等人,通过紫帐汗国的关系,和汉萨同盟的商人谈判,用未来几年出产的粮食作为抵押,以官府的名义向他们借钱,然后放贷给农民。
在借钱这一步,问题是不大的。
吴藩确实拿得出能说服商人的商品,而且信用也不错,因此很容易就说服了不少商人来投资,整个过程很是顺利。
实际上,哪怕头几年,最落魄的时候,他们也成功说服了一批商人来投资。
大明的名头、紫帐汗国的担保,乃至法国人虽然不想承认,但总是藕断丝连的背景,让吴王有很大底气,和足够多的“话题”
。
由于当时情况比较窘迫,整个团队就剩下吴王和齐、黄两人。
连吴王本人也得亲自出马,跑到镇里酒馆、村头教堂之类的地方,给大家演说,劝大家都来扶保大明,参与复兴的事业。
不过这种地方,前来吹牛打屁,甚至职业骗钱的人,一直都络绎不绝。
为了增加说服力,吴王甚至得亲自架起铁锅,给大家炒两个菜,用这种当地人从未见过的方式,佐证自己话语的真实性。
从结果看,吴王的宣传还是很成功的。
后来,等他在乡间有了一些关注度之后,他还跑到大一点的城市,进行类似活动。
哪怕是在三教九流混杂、能人狠活辈出的大城市,他也成功获取了很多人的注意,说服大家前来扶保他。
从那时开始,他们就很熟悉拉投资的路数了。
至于这钱怎么用到支持自己的村落身上,他们更是熟门熟路,因为在齐泰、黄子澄老家,把钱放贷给农民,就属于乡间士大夫常见的产业。
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是有一定固定周期的。
在这个周期内,总有一些时间,哪怕具备一定积蓄的农民,也会因为连续的投入和消耗,导致本钱不足。
这个时候,给农民放贷,不但能赚钱,还可以帮他们渡过危机,算是一件大善事。
因此,有点家底的士大夫,都乐此不疲。
对于什么时候需要投入、如何准确估算投入和产出,他们也都十分熟悉。
哪怕在欧洲,这些看家本领也都能用上。
而且因为过手资金很多、流程复杂,所以,执行者也很容易捞到钱。
比如他们借来的钱,并不是直接给农户——银币也不能直接吃,得换成这个时间最急需的农具和过渡口粮才行。
所以,就需要他们拿着钱,去进行采购和定制。
有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甚至要去紫帐汗国进口才行。
这么运来倒去,就产生了很大的利润空间。
因此,他俩也非常乐意去做这些工作,哪怕人手不足,需要亲自去基层一线,和商人、工匠、农人来回交涉,也不觉得掉价或者劳累。
推动劝农的积极性,始终相当之高。
在他们去的大部分地方,当地农民和农奴,就没怎么见过这种路数。
就算想要借钱去改良,也没有什么可行性。
除了一些修道院会进行育种工作,大多数领主,都不怎么管这类琐事。
想要改良,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改;而且,除了少部分富裕的农场主,绝大部分种地的农夫,连借钱、负债的资格都没有。
很多人甚至都不具备法理上的独立性,需要依附于领主才可以。
这样的人,都算不上完整的人,商人也不会给他们放贷的。
而且,这一带的放贷产业,之前都是被犹太人垄断的。
齐泰、黄子澄经手之后的贷款,虽然附带了不少条件,但比起犹太人,可是好太多了。
因此,哪怕是一些富裕自耕农和小领主,也乐意参与他们这个合作组织,以求获取廉价的工具、良种和生产指导,积极性同样很高。
大家都很有干劲,方法也正确,结果也就没有太大问题。
看到产出之后,商人也乐意扩大投资。
由于这边的产业十分稳定,一些商人甚至答应降低利息,以求获得更大的份额,因为在这年头的欧洲,稳定的产业还是挺紧缺的。
当然,吴王有时候也会觉得不对劲。
之前他还不太清楚这些门道,但落魄的时候,他一度只能亲自下地,和栋雷米村的人一起干活,所以多少了解了一些。
账面上的那些收入、支出,从规模和时间节点看,多少有点不对劲。
对此,他觉得很奇怪,甚至给朱文奎写信,说“寡人的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