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了”
。
不过,这个问题持续没多久,还是被人给捅了出来。
把问题闹大的,是一群犹太人。
本来,这一带的放贷业务,都是犹太人垄断的。
吴王团伙跑来这里之后,开拓了一种新的业务。
但他们的利润率算不上太高,再加上做得都是底层生意,最大的投资对象,也就是一些冷清修道院和穷酸领主,既费事,又没有多少油水。
城里的犹太大商人,要么看不上,要么干脆都不知道有这伙人。
不过,等生意越做越大,犹太商人就惊讶地现,原来这一行还能这么做。
评估之后,他们认为,“乞丐王”
的这个思路是合理的。
如果继续进行下去,那么利润还是很客观的。
但是,他们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插手。
因为活动的这段时间里,吴王等人已经借此建立了稳定的组织,算是站稳脚跟了。
这帮人手里没什么现金,又很凶悍,去跟他们硬抢生意,明显不太合适。
如果正常投资,其实也可以获得利润。
但不能通吃,就让人很难受。
为此,犹太商会讨论了许久,最后决定就当为了之前的误判买单,吃下这个亏,拿出大额的投资,去和吴王做交易,换取他把一部分环节交给商会来承包。
吴王本人不太懂这些,对此不置可否。
而齐泰、黄子澄等官吏,则极力反对,坚持把犹太人都赶了回去。
也不知道怎么这么大的仇。
犹太人对此恼羞成怒,很快开始报复。
他们收罗了齐、黄等人,借着劝农的机会,聚敛钱财的证据。
虽然官吏们进行了一定伪装,没有明目张胆地拿钱,但犹太人也是做账的高手。
这种手笔,一看就是同行,谁还瞒得过谁啊
他们一开始向吴王检举。
吴王有些惊讶,但不太相信,而且觉得目前反正没出什么事情,这两位也劳苦功高。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还是不要闹太大比较好。
因此,就不太想深究。
犹太人见此,更加着急,最后甚至跑到大都,找朱文奎举报,说这些文官们都在贪污。
让朱文奎一时都莫名其妙,不知道吴王府贪污,他们急什么……
大都城里活动的锦衣卫,倒是对此很感兴趣,还问朱文奎,说这也算他们的专业,要不要帮忙去核实下。
不过朱文奎最后也没下决心。
可能是被犹太人和锦衣卫的配合攻势吓到了,齐泰和黄子澄后来主动吐出了一笔钱,说是之前工作失误导致的出入,最近才现,为此向吴王道歉,请求降职罚俸。
之后,每年的收入,也多出不少。
他们解释说,是纠正了之前的错误算法导致的。
总之肯定不是故意的。
而这之后,吴王府经常是先花钱,再回钱,有时候,全年的投资比岁入还要多,但依然可以健康运行。
这种体验十分新奇,在中原都挺少见的。
所以,才导致吴王府的财政,看起来空虚,但其实挺有钱的。
不过,乞丐这个梗,估计是过不去了。
虽然一开始是人家骂他们,但时间长了,连吴王等人,自己都开始这么叫。
甚至有些不太识字的士兵,为了图省事,直接在旗子上画了只破碗当军旗。
这个式样,还相当流行,不止一支队伍在打这个旗号。
此外,在各地响应吴王,和领主作战的民兵,也喜欢直接自称“乞丐军”
:在山上和贵族军周旋的,就自称“山间乞丐”
;在林地间活动的,就自称“林间乞丐”
——在他们的语境里,这反而算不上贬损的词。
在了解民间传说和典故的人听来,倒是颇有鼓舞人心的意味。
这个称呼背后的故事,也因此广为流传,以至于从城里的落魄诗人,到乡间活动的教士,都在到处讲述“世界光复者”
的故事,成了阿勒曼尼地区的流行话题。
在这种功绩面前,所谓血统和神授的高贵身份,反倒成了笑话。
而他们嘲讽别人的话,也成了民间广泛使用的、讥笑贵族愚蠢无知的典故了。
道衍师父这次的计划,也是依次而定的。
他得到消息,大秦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目前正在集结兵力,准备渡海西进,计划趁这个机会,一举拿下那不勒斯,乃至光复旧都罗马。
而和之前每次有人介入意大利后的情况一样,这种举动,引起了周围其他国家的极大关注。
并且,由于他们打着罗马的旗号,这种警惕甚至还要更为强烈。
在紫帐汗国开始表示,那不勒斯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继续存在,要对其进行改土归流之后,大批贵族和教士活跃起来,忙不迭地开始四处游说,恳求大家团结起来,对抗邪恶的异端。
否则,所有国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