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击匈牙利腹地;向南,完全控制了希腊地区,乃至抢占了克里特岛。
紫帐汗国的疆域扩大了几乎一倍,正式成为地中海世界的最主要强权,就是在这个时候。
郭康也解释不清楚,欧洲人为何就这么吃这一套。
但那会儿,太后确实成功说服了众多国家,让这些可能单纯只是听到“罗马军团”
这个名字,就会立刻应激的贵族们,认定她是想要限制战争、而且热衷于谈判的。
一直到现在,他翻阅乔安娜帮他搞来的意大利书籍,都经常看到有人议论,说紫帐汗国要是还有个海伦娜太后就好了,这样对大家的压力就没有这么大了——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
而一直到最后,太后的演技都没有破功。
郭帅的笔记里说,他们动兵变的时候,还有些外国人给太后鸣不平,觉得这些好战军阀又在欺负人。
但实际上,那反而是因为“军阀”
们不想再配合太后去动战争了。
紫帐汗国带来的新制度,改变了东罗马一直以来,以混乱而着称的继承法。
这样的规则,让国家更加稳定,但也杜绝了海伦娜太后这样的有野心的贵妇,通过继承法直接掌控最高权力的途径。
太后自己肯定知道,她反而要去维护这个制度,否则国家动荡不安,她自己的位置也肯定坐不稳。
但她野心又太强,始终不能仅仅满足于挂名一个共治皇帝。
和男性君主不同,太后的权力终归是“间接”
的。
所以,为了让权力更加稳固,她反而要更多地动战争。
一方面,战时状态下,她作为“临时大管家”
的独裁权力会提升;另一方面,国内最大的势力——军团,也对战争乐见其成。
所以,她对于战争,其实比男性君主还来劲。
到最后,反而是因为进一步扩张的收益越来越小了。
由于战争进度太快,紫帐汗国对于新领土的控制,远不如之前经营的本土那样严密。
而且,更多、更强大的敌人,也把视线集中了过来,给逐渐开始疲惫的军团,带来更大压力。
这种情况下,太后还在试图获取更大的话语权,干预军队的行动。
而那些表演,却逐渐荒废下来。
最终,因为继承问题,她和军队生了严重摩擦。
这个时候,她一直只是遥控、没有亲自参与军队之中的弱势,就彻底暴露出来。
最终,郭氏、李氏等大族的新一代军官,开始互相联络,形成了反对太后的秘密组织。
因为这几年大批服役的新兵,普遍对太后有些不满,他们便趁着这个机会,抓住轮换的时机,控制大都,一举完成了兵变。
当然,欧洲人估计更不理解这件事了。
毕竟,少壮派军官不想打仗了,这种事情可能有点出他们的想象……
不过,哪怕到最后,太后都在设法用计谋保全自己。
郭帅的笔记说,他们刚刚抓捕太后没多久,大都就突然有传闻,说他们已经派兵围住了软禁太后的修道院,准备随时进去干掉她。
那时候大都刚刚恢复繁荣没多久,城里有不少人都是太后早些年还在尽力施恩时,搬迁过来的伤残老兵。
不少人跑去询问,到底生了什么事情,说摆赛汗恢复权力理所应当,但非要杀掉太后,于道德不合,有些过分了。
郭帅记录说,他当时就没想这么多,因为之前确实没有这种经验,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收尾好。
面对众人的议论,也不知道怎么办比较合适。
最后,是巴西尔出面,让大家迅行动,赶紧把太后送到克里米亚去,隔绝她和这边的潜在支持者。
不过也得保护她的安全,不能让她真死了,留下把柄。
至于市面上的流言,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办。
最后,郭帅索性主动站出来,宣称这就是他想要做的,只不过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大汗制止了。
但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件,以及自己的笔记里,不止一次吐槽这件事,说肯定是太后自己安排亲信,搞出的这个缺德主意,让他只能赶紧替大家背锅,免得所有人都被波及。
郭康自己,倾向于认可祖父的说法,还为此撰写了一些文章,给内部人员参考。
不过,海伦娜太后的回忆录里,则完全没有提这些。
不知道是郭帅想多了,确实只是偶然;还是太后到了克里米亚,反而又重新捡起了包装自己的功夫,开始“演”
给读者和后人了——毕竟,按郭康的总结,科穆宁家的女人,写的这种回忆录,恐怕都只能“有选择地”
看待作者的论述和判断……
巴西尔掌握实权初期,各大国开始疯狂围剿紫帐汗国,军事压力十分巨大。
郭帅本人,也在不久之后,迎战十字军的战斗中阵亡。
负责“背锅”
的人也为国战死之后,这些传言,才最终消停下来。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