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响:“奶奶,这鞋里的棉花像三大爷的柿饼霜!
软乎乎的!”
李爷爷推着轮椅在屋里看报纸,指着上面的霜降谚语:“‘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看来明年是个好年成。”
槐花跑过去,给李爷爷递了块柿饼:“爷爷,这柿饼甜得像糖!
您尝尝!”
李爷爷咬了口,糖霜粘在胡子上:“比年轻时在供销社买的柿饼纯。
那时候霜降能吃上块柿饼,得等过年,哪像现在,傻柱说蒸就蒸。”
中午的饭桌上,南瓜糕冒着热气,红枣和葡萄干嵌在里面,像撒了把宝石。
傻柱往张奶奶碗里放了块:“您多吃点,这南瓜是院里种的,面得很。”
张奶奶嚼着南瓜糕点头:“比我年轻时在菜园种的南瓜甜。
那时候霜降收南瓜,得藏在地窖里,怕冻坏,哪像现在,傻柱说蒸就蒸。”
三大爷边吃边算账:“南瓜五斤三块,红枣葡萄干两块,这糕成本五块,傻柱卖八块,赚三块。”
“您这账算得,”
傻柱笑,“连我蒸糕用的煤气都得算钱?”
二大爷喝着酒逗他:“老纪是怕你赚了钱,不给大葱地除草。”
三大爷梗着脖子:“我是替街坊算的,傻柱的南瓜糕甜而不腻,值这个价。”
下午,许大茂的直播间有人刷“想看收大葱”
。
他举着手机拍周阳拔葱,翠绿的葱叶带着泥土,根须上还挂着小石子:“家人们看!
这大葱比胳膊还粗!
周爷爷说能腌一坛子,冬天就饺子吃,绝了!”
周阳把大葱捆成把,往屋檐下挂:“这葱得晾两天,把水汽晾干,才耐放。
槐花,来帮爷爷数葱,数对了给你根甜葱吃。”
槐花数着葱捆,数着数着就数乱了:“周爷爷,它们长得太像了!
像许大茂叔叔直播时的点赞,一串一串分不清!”
傻柱在厨房熬南瓜粥,锅里“咕嘟”
响,甜香混着米香飘满院。
“张奶奶,”
他喊,“粥熬好了,您尝尝稀不稀?”
张奶奶掀锅盖闻了闻:“正好,再放两把小米,更稠糊。
霜降的粥得熬得稠,才抗饿。”
傍晚,夕阳把梧桐叶堆染成金红色,周阳在给白菜浇最后一遍水,说明天就要把菜收进窖里。
三大爷在翻晒柿饼,糖霜在光线下闪着亮。
许大茂的直播间里,蒸南瓜糕的视频引来了满屏“流口水”
。
二大爷的画眉鸟在笼里唱得欢,对着窗外的夕阳叫得格外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