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这不是颠覆,是补全。”大宝轻声说,“就像这座老房子,梁歪了,就得有人去扶正。哪怕会被木刺扎伤。”
当天夜里,大宝独自留在驿站整理新资料。当他打开甘肃牧羊人寄来的油纸包,取出那块风干的馍片时,指尖竟微微发抖。它轻得几乎没重量,表面布满细小裂纹,像是随时会碎成粉末。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块食物残骸,而是一个时代最沉默的证词。
他在档案袋上写下:“编号SWQ-FD-001,物品名称:张桂芳遗留馍片,来源地:甘肃省定西县马营镇,捐赠人:其孙张建军。”
正欲归档,电脑突然弹出一条紧急通知:位于云南昆明的记忆节点传来求救信号。该节点负责人是一位退休档案馆员,三个月前匿名提交了一份1960年云南省粮食调拨密件扫描件,随后遭到不明身份人员跟踪。今晨其邻居报警称,家中断电两日,门窗紧闭无动静。
大宝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络当地协作志愿者前往查看。两小时后,消息传来:屋内无人,但书房地板被撬开,暗格中藏有一卷微型胶卷尚未取走。经远程解码,内容令人窒息??
那是一组拍摄于1960年春的照片:昆明郊区某收容所内,数十具尸体堆叠如柴薪;另一张显示干部开会场景,黑板上写着“完成征购任务指标98%”,台下众人鼓掌;最后一张,一名妇女跪在地上,双手高举一张白纸,上面用血写着“求放我儿一口饭”。
“他们在清场。”林小满赶到后看到图像,脸色发白,“不止北京、河南,全国都在抹除痕迹。”
“那就更快地保存。”大宝声音冷静,“通知所有节点,启动‘萤火行动’:凡持有原始材料者,无论文字、影像、实物,均可通过加密通道上传,并自动获得临时庇护资格。我们将为其安排安全转移路线。”
“可我们哪来的资源做这个?”
“用信念换资源。”大宝打开邮箱,群发了一封题为《致所有不愿沉默的人》的公开信:
>“我们不是政府机构,不是学术组织,只是一个由普通人组成的记忆守护站。我们没有经费,没有权力,只有三百七十二封信、一双破童靴、一块干馍,和无数个夜晚醒来的噩梦。
>如果你也曾听见亲人临终前低声说出‘别忘了我’;如果你也曾面对家族相册里缺失的面孔无言以对;如果你也想让孩子知道,课本之外还有另一种真实??
>请加入我们。不必露面,不必署名,只需交出一段录音、一页日记、一枚粮票。
>我们承诺:永不销毁,永不泄露,永不遗忘。”
信件发出不到十二小时,服务器流量暴涨至平日的八十倍。全国各地陆续传来响应:山东一位老农寄来一张1959年的“低产户批斗大会”入场券;江苏一名护士交出母亲留下的一本护理笔记,记载了医院如何将营养不良患者列为“慢性病误诊”以规避上报;广东深圳的年轻人则送来父亲珍藏的侨汇券存根,证明当时海外亲属汇款买米竟需公安审批……
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孩子也开始参与。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悄悄组织学生开展“家庭口述史”项目,二十一名学生提交了祖辈经历的访谈记录。其中一名初中女生写道:“奶奶一开始不肯说,后来哭了整晚,告诉我她姐姐是怎么被人从锅里捞出来的??她们以为那是野菜汤。”
大宝将这些材料分类归档,同时推动“春泥记忆中心”启动首个线下展览筹备工作。主题定为:“饥饿不是传说”。展品包括实物、音频、手稿复制品,以及互动装置??参观者戴上特制耳机后,将听到不同年代普通人讲述同一段历史的声音重叠交织。
然而,阻力也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