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做成标本埋进岩缝。她不是不怕,而是选择了比恐惧更重要的事。
三天后,他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地点不再是会议室,而是南溪县文化馆一间尘封多年的档案室。这里曾是公社文书办公地,墙上还贴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标语,木柜深处藏着一批未归档的基层报表复印件。
陈岩带来了新线索:“我在省档案局外围系统查到一条冷门记录??1960年初,西南勘探七分队曾申请调拨一批‘特殊物资’,包括防潮箱、恒温袋、高敏录音磁带。审批备注写着‘用于地质声波监测’,但这类设备根本不需要磁带。”
“她在录音。”林小满低声说,“不止拍照,不止写日记……她还在录声音。”
空气骤然凝重。
如果真有原始录音带存在,那将是比文字更直接的证言。可问题在于??它们在哪?
李知遥突然抬头:“她说过‘藏于岩洞夹层’。武隆那个山洞,我们只找到了陶罐和徽章,有没有可能还有别的暗格?”
大宝闭眼回忆当日场景。铁门后的储藏室、腐朽木架、铁桌、陶罐……等等。
木架!
那些倒塌的木架!当时只顾着清理碎石取罐子,根本没细查架子内部结构。而根据勘探队标准配置,重要物资通常存放在带夹层的专用储物架中。
“必须回去。”他说。
一周后,一行四人重返小梅岭。山路依旧难行,但这次他们带齐了探测仪和便携照明设备。暴雨刚歇,洞口藤蔓更加茂密。大宝带头钻入斜井,手电光扫过斑驳岩壁,一步步走向那扇锈蚀铁门。
推开时,铰链发出刺耳呻吟。
储藏室内景象与记忆一致,唯有空气中多了一丝霉变之外的气息??轻微的金属氧化味,混着某种陈年胶质的微腥。
“这里有磁场扰动。”随行的技术员小声报告,“东南角,靠近倒地木架的位置。”
大宝快步走过去。那是一组长约两米的双层木架,表面漆皮剥落,一根横梁断裂。他蹲下身,用手电照进底层空隙,忽然发现背板内侧有一道细微接缝,不似天然木材拼合。
“撬开看看。”
众人合力将木架翻转。背面果然另有玄机??一层薄铅板用铆钉固定,形成密封夹层。铅板已被腐蚀出几个小孔,但整体完好。
打开后,里面蜷缩着三卷黑色磁带,外包蜡纸,标签用防水墨水书写:
>**SWQ-AUD-01:1959.08.17,李家湾社员访谈实录(部分)**
>**SWQ-AUD-02:1959.12.30,小梅岭村民口述饥荒状况(匿名)**
>**SWQ-AUD-03:1960.01.08,本人陈述(备用副本)**
大宝的手指几乎无法控制地颤抖。
这是声音的遗嘱。
他们小心翼翼将磁带装入防静电盒,连夜送往北京一家保密级音像修复实验室。由于年代久远,磁粉严重脱落,首次播放仅能提取断续噪音。专家建议采用低温稳定处理后再进行数字重建。
等待的七天里,大宝几乎住在实验室外间。每天清晨,他都会给槐树下的“哑巴梅”浇水,然后回来守着仪器运行日志。第四天夜里,第一段可辨识音频成功还原。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