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落款日期是1976年冬,正是她去世前三个月。
我们将《女徒记》定为《蓝鞋丛书》第九卷,并决定启动“针脚计划”??在全国设立一百个手工坊,邀请老裁缝、绣娘、织工传授传统技艺,同时嵌入口述历史课程。第一批学员中,就有江苏那位送手工皂的女孩,以及林秀兰的孙子。
三月将至,春风初动。某日午后,赵文娟抱着李昭来馆里晒太阳。孩子已经能扶着墙慢慢走几步,一双小脚踩在青石板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她忽然挣脱母亲怀抱,摇摇晃晃走向供桌,伸手抓向那双粉色绒面童鞋。
“昭昭,别碰!”赵文娟惊呼。
可孩子只是轻轻拍了拍鞋面,然后仰起头,奶声奶气地说:“姐姐,起床啦。”
我们都怔住了。
那一刻,阳光正好穿过天窗,落在鞋铃上,叮当一声脆响,如同回应。
当天夜里,我做了个清晰的梦。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桃林里,李桂花、杨素芬、陈玉梅,还有无数未曾谋面的女子,全都穿着蓝布衫,站成一排。她们手中各持一根银针,正在缝补一张巨大的白布。布上渐渐显现出无数名字,密密麻麻,连绵不绝。
李桂花回头对我笑:“你看,我们在绣春天呢。”
我问:“需要我做什么?”
她递给我一根针,说:“你只需记住,每一针都不能断线。”
醒来时,东方既白。我起身翻开《灶火集》,发现昨夜夹入的桃花瓣竟微微发芽,嫩绿的一点,贴着纸页生长。我小心翼翼将其移至玻璃瓶中,注入清水,摆在供桌中央。
几天后,国家非遗中心正式批复,“蓝鞋讲习所”升级为“民间记忆传承基地”,享有专项经费支持。更令人意外的是,教育部将《未寄之书》节选纳入高中语文拓展阅读目录,并配套推出“青年倾听者”培养项目。
第一期学员结业仪式上,三百名年轻人集体宣读誓言后,齐声朗诵《迎春辞》:
>“我不是泥土里的枯根,
>我是冻土下涌动的春汛;
>我不是熄灭的灯火,
>我是风中不肯低头的火星。
>
>当你们终于听见我的声音,
>请不要称我为牺牲者,
>而叫我:归来者。”
声音响彻礼堂,经久不息。直播画面传回纪念馆时,我正擦拭展柜。忽然看见那双蓝布鞋的影子投在墙上,竟随着诵读节奏轻轻摆动,宛如踏步前行。
清明前夕,我们组织了一场“归名仪式”。在南锣鼓巷尽头的空地上,竖起一面十米高的镜面墙,上面镌刻着目前已考证出的两千三百一十七个知青姓名。每位家属可领取一枚蓝瓷牌,背面刻有亲人遗言或诗句,亲手嵌入墙体。
一位白发老太太颤巍巍地走到墙前,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和一段褪色的红头绳。她将瓷牌嵌入“李桂花”之名下方,轻声说:“闺女,妈给你扎新头绳了。”
风起,桃瓣纷飞,落在她的肩头。
仪式结束后的傍晚,我独自留在馆中整理资料。忽然听见熟悉的铜铃声,这一次,不止一声,而是七声,依次响起,仿佛七个人同时踏入门槛。
我转身,展柜前站着七个模糊的身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