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3章 敌人的藏身地点(2 / 3)

p; 后来她们走了,再没回来。但每年冬天,老人家门口总会多一碗冷掉的面,摆一夜,第二天清早收走。

    “现在轮到我了。”张念仰头看着我们,眼神坚定,“我也要讲这个故事。”

    我们把他的声音录下来,放进纪念馆的“少年之声”栏目。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主动参与。北京一所小学自发组织“蓝鞋晨读会”,每天早自习前十分钟朗读一首知青诗作;杭州有群初中生排演话剧《桃花不开的冬天》,巡演至三省五市;更有偏远山区的老师用手机下载音频,在教室里循环播放《潮汐笔记》的节选。

    九月,国家图书馆举办“民间记忆论坛”,邀请我发言。台下坐满了学者、记者、官员。我说:“我们常以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我今天想说,真正的历史,是由那些不肯遗忘的人一点点缝补起来的。它不在档案馆深处,而在一碗热汤面的温度里,在一双童鞋的铃铛声中,在每一个愿意倾听的年轻人心里。”

    会后,一位白发教授找到我,递给我一张照片。画面是个年轻女子,穿着洗旧的军绿棉袄,站在冰湖边,怀里抱着一本书。他说:“这是我妹妹,1972年死于肺结核。她曾是你提到的‘灯塔小组’成员之一。我们全家几十年都不敢提她的名字,怕牵连。直到看到你们的展览,我才敢把她带回家。”

    我把这张照片放进新设的“无名者之墙”,旁边配了一行字:“有些人从未留下诗句,却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黑暗。”

    十月,秋深霜重。南锣鼓巷的老槐树开始落叶,一片片打着旋儿落在门槛上。一天清晨,我发现门前多了个竹篮,里面放着几块手工皂,包装纸上画着一朵梅花,写着:“母亲教我的手艺,现在传给你。”

    经查访,这是江苏一位老裁缝的女儿送来的。她母亲曾是知青中的“洗衣队”成员,专门帮病弱同伴缝补衣物。她说:“我妈一辈子没说过一句怨言,只说‘衣服破了可以补,人心不能破’。”我们立刻联系她,请她录制教学视频,命名为“针线课”,教年轻人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守护。

    与此同时,《蓝鞋丛书》增补卷正式出版,新增十万字原始资料,包括日本华裔医生父亲的《未署名的医嘱》、张念爷爷的日记摘录、杨素芬的《未寄之书》以及广西木匠雕刻的祭文拓片。出版社特意采用再生纸印刷,封面压纹为七双鞋底印迹,象征行走的力量。

    发布会当天,三百名“蓝鞋讲习所”学员集体宣誓:

    >“我愿成为记忆的传递者,

    >不夸大,不美化,不回避;

    >我将以真诚之心阅读过去,

    >以温柔之眼看待伤痛,

    >以坚定之口说出真相。

    >若有人问起那段岁月,

    >我不会说‘我不知道’,

    >而是说:‘让我讲给你听。’”

    掌声雷动。那一刻,我看见窗外的桃花树竟抽出了一根嫩枝,尽管已是深秋。

    十一月,寒流提前来袭。某个雪夜,我独自守馆,忽然听见铜铃轻响。我以为是风吹,抬头却发现展柜前站着一个模糊的身影??是个穿蓝布衫的女人,背对着我,正伸手抚摸那双蓝布鞋。

    “您……是谁?”我轻声问。

    她没回头,只低声哼起一支歌:

    >“海风起,浪打礁,

    >灯塔亮,照归途。

    >姐妹啊,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刚过青春期就无敌了,这正常吗? 十年纠缠:脑癌晚期,我选择了放手! 我,觉醒龙躯虎体,干啥都很猛 未婚夫劝我大度,我挺孕肚嫁他死对头 灵气复苏我是警察我要打击犯罪 闷骚前男友空降,成了我老板 胜者即是正义,分奴圣骑怎么你了 权力巅峰:美人如玉 春夜难缠 被爷爷逼婚后遭不住了,七爷掐腰猛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