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声音发颤,“这些女性不仅遭受侵犯,还要被迫抹去后果,连生育权都被当作统治工具。”
我们决定将这批资料命名为《子宫档案》,作为“青年讲述者训练营”第二季的核心议题。但这一次,我们必须更加谨慎。已有媒体嗅到风声,开始追问“是否掌握敏感史料”。
三月春寒料峭,第一场培训课如期举行。教室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和社工。我站在讲台上,播放了一段经过模糊处理的音频??一位现已八十多岁的老护士的口述:
>“有个小姑娘送来时已经休克,肚子里的孩子五个月大。她说队长答应让她回城探亲,结果在路上强奸了她。卫生所领导来了,说这事儿不能报,否则影响干部形象。最后打着‘阑尾炎’的名义做的引产。术后她一直喊冷,我把自己的毛衣盖她身上,她抓住我不放,说:‘阿姨,我会不会再也生不了孩子?’
>我不敢回答。”
课堂陷入死寂。良久,一名甘肃来的女教师站起来,眼含热泪:“我们那儿也有类似的事。去年有个学生作文写她奶奶年轻时被干部强占,语文老师打了零分,说‘负能量’。家长找学校闹,最后孩子转学了……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他们既说实话又不受伤。”
我走上前握住她的手:“我们不是要教孩子对抗体制,而是教会他们尊重事实、保有同理心。真正的正能量,不是粉饰太平,而是在黑暗中依然选择点灯。”
当天晚上,我们在公众号推出特别策划《当历史走进课堂》,列举十种可行的教学方案,包括角色扮演、家书模拟、声音剧场等,并附上法律专家撰写的“风险规避指南”。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官网次日转载此文,配发短评:“教育之要义,在于培育健全人格。倾听多元记忆,正是立德树人的基础。”
四月初,清明前夕,“回声地图”迎来重大更新。我们接入国家气象局开放的历史天气数据,实现“时空耦合”功能:当你点击某段音频,界面会自动呈现当日天气状况。于是,有人听到唐山地震幸存者回忆时,屏幕上正飘着1976年7月28日的大雨;有人聆听饥荒年代老人讲述观音土滋味时,窗外正刮着1960年春天的沙尘暴。
这种沉浸式体验引发新一轮参与热潮。短短两周内,新增录音两千三百条,其中最动人的一则来自贵州山区:
>“爷爷今年九十了,从来不拍照。昨天他主动说想留下点啥。我们就用手机录了一分钟。他说:‘我不是英雄,也没做过大事。但我活着,就是证明??那些年,我们真的熬过来了。’说完咧嘴一笑,掉了牙的嘴里像盛着整个春天。”
五月,巴黎展览闭幕巡展来到上海。展厅入口处增设了一面“回应墙”,观众可用便签写下感想。密密麻麻的纸片中,一张孩童笔迹格外醒目:
>“妈妈看完哭了。她说外婆以前总做噩梦,喊‘别打我’。今天妈妈打电话给外婆,第一次问起过去。外婆说了好久好久。我觉得她们都轻松了一些。”
而在角落,一位穿灰西装的男人伫立良久,最终贴上一张空白便签,转身离去。保安后来告诉我们,那人站了近一个小时,一直在抖。
夏至那天,我们收到一封挂号信,寄件人是燕北县人民医院退休院长。信中夹着一份病历复印件,患者姓名:杨素芬;日期:2001年11月3日;诊断结论:晚期胃癌。最后一页有她亲笔补充:
>“医生说我只剩三个月。也好。有些话憋了一辈子,该说了。
>可惜,还是不够勇敢。只能写下来,托人交给那个纪念馆。
>若世人能听见,请替我说:对不起,也谢谢你们。”
我们捧着这页纸,在院子里静立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