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声‘对不起’。”
林婉儿答应了。
几天后,她来到苏州。那是一座典型的江南老宅,青砖黛瓦,院中一棵老梅树,枝干苍劲,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她轻轻推开木门,走进屋内。屋内陈设简单,却整洁有序。在卧室的抽屉里,她找到了那本日记。
翻开泛黄的纸页,她的目光停留在一页:
“今天,我又梦见他了。他站在报社门口,笑着向我招手。醒来时,泪水打湿了枕头。我知道,他不会回来了。但我不怪他。我只是,还在等。”
林婉儿的手指微微颤抖。
她为这间老宅拍摄了一段影像。画面中,她站在梅树下,轻轻抚摸树干,仿佛在触摸那段未曾说出口的爱。
纪录片播出后,张启明老人在加拿大看到了。他坐在轮椅上,看着屏幕中的老宅、老梅树,泪水无声地滑落。
他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电视屏幕上的那棵梅树,低声说道:“佩兰,我回来了。”
这段影像,成为了《沉默的声音》特别篇的又一感人篇章。
林婉儿开始意识到,这些沉默的情感,不只是属于过去,它们依然存在于现在,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她开始在每集纪录片的结尾,加入一段观众留言。有人写道:
“我的外婆年轻时,曾喜欢过一个男人。他走的那天,她站在码头上,一句话没说,只是看着他离开。后来,她嫁给了别人,但直到去世,她床头都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我以前觉得她固执,现在才明白,那是她一生中最深的爱。”
还有人写道:
“我和她在一起三年,她从未说过‘我爱你’,但她每天早上都会为我煮一碗粥。我生病时,她守在我床边一夜未眠。分手那天,她只是看着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一句话都没说。”
“后来我才明白,她不是不爱我,而是太爱我,以至于不敢说出口。”
林婉儿看着这些留言,心中充满感动。
她开始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开设一个“沉默的信箱”,鼓励大家分享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故事。
很快,信箱里堆满了信件。有老人的回忆,有年轻人的遗憾,有父母未曾表达的爱,有子女未曾说出口的感激。
她将这些信件整理成册,准备出版一本名为《沉默的信箱》的书。
在一次签售会上,一位中年男子走到她面前,递给她一封信。
“这是我母亲临终前写的。”男子低声说,“她年轻时,曾深爱过一个人。那个人后来去了台湾,再也没有回来。”
“她一生未嫁,直到去世,都保留着他们年轻时的照片。”
“她让我把这封信交给您,希望您能替她,把这段沉默的爱说出来。”
林婉儿接过信,轻轻打开。
信中写道:
“阿文,你还好吗?”
“我常常梦见你,梦里你还是那个在巷口等我的少年。我走过去,你笑着拉起我的手,说带我去吃糖炒栗子。”
“我知道,那是梦。但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