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悍无比的青年,慢悠悠的走进了茶楼,他站在门口看了里面一眼,一楼的小伙计眼睛一亮,连忙迎了上来。
“哎哟,我的好峰哥,您可有日子没来了,昨天吉叔来的时候,我还打听你来着,吉叔说您这两天有事在忙,
怎么样?还是老规矩上二楼啊?”
这个青年就是字花摊儿王老吉的手下,快刀聂峰,他平时都是陪着王老吉到这儿来喝早茶的,逆风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就招了招手。
街对面一个男人穿着对襟小褂,头上戴顶草帽压得低低的......
林婉儿的纪录片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反响。她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一次对个人记忆的整理,但没想到,它却像一粒火星,点燃了人们心中久违的情感与思考。
纪录片播出后的第二天,林婉儿便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北的信件。信封上的字迹略显苍老,但笔锋依旧有力。她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位中年男子站在一间简陋的教室前,身后是一群衣着朴素的学生,阳光洒在他们脸上,映出一种久违的温暖。
照片背面写着一句话:“李老师,我们还记得您。”
信纸上的字迹与照片背面相同,写得工整而深情:
“林婉儿女士:
您好。我是李文轩老师在西北任教时的学生之一,名叫张建国。我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但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个年代,想起李老师站在讲台上,用他那低沉却坚定的声音,为我们讲述《阿Q正传》、《祝福》、《药》……他没有教我们如何反抗,而是教我们如何理解。
我们那个小镇,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县城。但李老师不一样,他让我们知道,世界很大,人心也很复杂。他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说的话,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他曾在一次课后对我说:‘建国,你要记住,知识不是为了让你高人一等,而是让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我听说您正在整理李老师的故事,我很感激。因为我知道,他从未被遗忘。我们这些学生,虽然大多已经老去,但我们心中始终记得他。他教给我们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随信附上一张我们当年的合影,希望它能为您的纪录片增添一点真实的温度。
祝好!
张建国敬上”
林婉儿读完信,泪水悄然滑落。她将照片轻轻放在桌面上,仿佛李文轩的身影就在眼前。她终于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唤醒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记忆,是在为那些沉默的灵魂发声。
她将张建国的信与照片扫描进电脑,准备加入纪录片的特别花絮。她决定为这部纪录片增加一个章节,标题为:
《沉默的学生》
章节内容如下:
“李文轩的课堂,没有掌声,也没有喝彩。但他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发芽,但它会在某个时刻,悄然生长。”
“张建国,就是这些学生之一。他在信中提到,李老师曾告诉他:‘知识不是为了让你高人一等,而是让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