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检查异常严格。她和团队成员在丹东停留了整整两天,才终于办妥所有手续,顺利入境。
朝鲜的天空灰蒙蒙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息。林淑芬坐在前往平壤的火车上,望着窗外的景色。这里的建筑大多陈旧,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能看到穿着军装的士兵巡逻。她的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感慨。
战争,真的结束了吗?还是,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抵达平壤后,她见到了那位老通讯员的遗属??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名叫金哲勋。他穿着朴素,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着一种坚定。
“林老师,欢迎你来到朝鲜。”金哲勋用略显生硬的中文说道,“我父亲生前一直希望,有人能记住他的故事。”
林淑芬握住他的手,轻声说道:“我们会记住他们。每一个名字,每一段故事,都不会被遗忘。”
金哲勋点点头,从屋内拿出一个老旧的木箱。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本泛黄的笔记本和一叠信件。
“这是我父亲在战争期间写的日记,还有他写给家人的信。”金哲勋低声说道,“他曾经是朝鲜人民军的一名战地通讯员,记录了许多前线的战斗情况。”
林淑芬接过笔记本,轻轻翻开。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依旧清晰。她读到一段写道:
“今天,我们失去了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他才二十岁,刚刚结婚不久。他在前线记录战斗情况时,被敌人的炮火击中。他的最后一句话是:‘请告诉我的妻子,我爱她。’”
林淑芬的眼眶湿润了。她抬起头,看着金哲勋:“这些文字,是你们家族的宝藏,也是整个时代的见证。”
金哲勋点头:“我父亲临终前告诉我,这些文字比他的生命更重要。他希望,有人能记住他们。”
林淑芬郑重地说道:“我们会记住他们。每一个名字,每一段故事,都不会被遗忘。”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林淑芬与金哲勋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她不仅记录了老通讯员的生平事迹,还整理了他在战争期间的日记内容。她发现,这些文字中不仅有战争的残酷,也有战地通讯员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
离开朝鲜前,林淑芬特意去了平壤郊外的一座烈士陵园。在那里,她看到了无数无名烈士的墓碑。她站在一座墓碑前,轻声说道:
“你们的名字或许已经被遗忘,但你们的故事,将永远被讲述。”
回到北京后,林淑芬将从朝鲜带回的资料整理归档,并安排专人进行翻译与注释。她还联系了几家国际出版机构,希望将这些内容以多语种形式出版,让更多人了解全球战地通讯员的历史。
与此同时,她开始着手筹备“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第四期田野调查,计划前往老挝、柬埔寨等国,继续收集战地通讯员的遗物与口述资料。
“这不是终点,”她在研究中心的年度总结会上说道,“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记录历史,而是让历史说话,让它与当下对话。”
研究中心的“记忆之屋”也逐渐成为北京文化圈的一个地标。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历史爱好者、外国学者前来参观。他们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战争的残酷,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坚韧。
林淑芬站在“记忆之屋”的门口,看着一个个参观者走进去,又走出来。她知道,这些人中,有些人会记住,有些人会遗忘,但只要有人记住,她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她轻声说道:“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