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林阿姨,您快看这个!”他将报纸摊开,指着一则新闻。
林淑芬低头一看,标题赫然写着:“某纪念馆被指篡改历史资料,引发争议”。
她的心猛地一沉,快速浏览内容,发现这篇报道影射的正是他们纪念馆的“烽火传音”展区,称其部分内容“存在历史偏差”,甚至“有美化战争之嫌”。
“这是谁写的?”林淑芬皱眉。
赵志远摇头:“记者署名是‘李辰’,但没有联系方式,也没有具体采访来源。”
林淑芬沉思片刻,道:“这背后一定有人在推动。”
果然,第二天,市文化局打来电话,要求纪念馆对相关报道做出回应,并暂停“烽火传音”展区的开放,等待调查。
“这是有人想打压我们。”赵志远愤怒地说。
林淑芬冷静地分析:“我们得拿出证据,证明我们的资料来源真实可靠,内容准确无误。”
她立刻召集团队,开始整理所有展览资料的原始档案,包括李老父亲的信件、张文海的口述视频、老陈的讲稿,以及所有历史文献的出处。
“我们必须用事实说话。”林淑芬坚定地说。
与此同时,市里几家主流媒体也纷纷联系纪念馆,希望采访林淑芬和赵志远。
“我们不能沉默。”赵志远说,“如果沉默,就等于默认了他们的指控。”
林淑芬点头:“我们可以接受采访,但必须有理有据,不能情绪化。”
几天后,一篇名为《烽火传音: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的专题报道在《京华日报》头版刊出,详细介绍了“烽火传音”展区的背景、资料来源、历史依据,并附上了张文海、李明、老陈等人的采访片段。
报道一经发布,立刻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留言支持纪念馆的工作,认为他们是在真实还原历史,而不是“美化战争”。
“这些资料太珍贵了,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一位网友写道。
“真正的历史,不该被掩盖,也不该被曲解。”另一位读者留言。
市文化局在看到报道后,也重新审视了调查方向,最终确认纪念馆的展览内容真实可靠,没有篡改历史的嫌疑,并正式宣布恢复“烽火传音”展区的开放。
风波过后,纪念馆的参观人数不降反升,许多学校主动联系,希望安排学生前来参观。
林淑芬站在展馆门口,看着孩子们一张张认真听讲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
“有时候,真相需要时间去证明。”她轻声说道。
赵志远站在她身旁,点头:“但只要我们坚持,历史就不会被遗忘。”
春天的风拂过南锣鼓巷,吹动了展馆门口的红旗,也吹散了冬日的阴霾。
林淑芬望向远方,心中再次许下承诺: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展览风波平息后,纪念馆的日常工作逐渐恢复平静。然而,林淑芬和赵志远都清楚,这场风波虽然过去了,但它带来的影响却不会轻易消散。尤其是对于那些一直默默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