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随着声音转头看去,只见人群中慢慢地走出了一个脸色苍白的美丽少妇,她穿着一件连衣裙,看样子家庭环境很好,
大宝的眉头皱了起来,这个人是谁呀?
没等他问,白云朋小声地说道:"这是李公平的妻子李芙蓉,她是县文工团的歌唱演员,比李公平小十八岁。"
李芙蓉绕过地上的尸体,她的脸色又白了几分,她走到白云朋面前,好像根本没注意到大宝似的,
她咬了咬嘴唇,一副我见犹怜的模样,就连大宝都忍不住赞叹了一声,这女人......
二十二、科技赋能:智慧乡村的悄然崛起
春旱过后,南锣鼓巷迎来了久违的甘霖。田间地头重新焕发生机,玉米苗在滴灌系统的滋养下挺直了腰杆,绿油油的一片,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即将到来。
与此同时,省里“乡村振兴创新项目评选”结果揭晓,南锣鼓巷一举夺得“最具发展潜力乡村”称号。这一荣誉不仅带来了社会关注,也引来了不少专家和投资方的目光。特别是智慧医疗、数字政务等项目的成功实践,让外界对这个小村庄刮目相看。
“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村书记在一次两委会上说道,“现在是时候把‘智慧乡村’建设真正落地了。”
于是,在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后,南锣鼓巷迅速启动了“智慧乡村二期工程”,重点围绕农业管理、医疗服务、教育普及、公共安全四个方向展开系统性升级。
首先是农业智能化。村里引进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农田监测系统,通过布设在田间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气温、光照强度等数据,并上传至村级数据中心。村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查看自家地块的生长情况,系统还会根据作物需求自动调节灌溉频率和水量。
“以前靠经验种地,现在靠数据种地。”老农张德顺一边操作着手机,一边感慨道,“这玩意儿比人还懂庄稼!”
其次是医疗信息化。南锣鼓巷卫生所接入了市级远程医疗平台,村民只需坐在诊室里,就能通过视频连线与市医院的专家“面对面”问诊。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都能在线完成,极大缓解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我这老毛病,以前得坐车去城里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专家,真是方便多了。”患有高血压的王大娘乐呵呵地说。
再者是教育数字化。村里建起了“云课堂”教学中心,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高速网络,学生们可以远程参与市区优质学校的课程学习。同时,村里还开设了“成人夜校”,利用网络平台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法律知识、电商运营等方面的培训。
“咱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城里的教育资源了!”小学教师李老师看着孩子们专注地盯着屏幕听讲,眼中满是欣慰。
最后是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村里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和智能门禁系统,建立起一套覆盖全村的安防网络。通过AI识别技术,系统能自动识别异常行为并报警,大大提升了村庄的安全系数。
“以前晚上出门心里没底,现在摄像头一照,贼都不敢来。”村民赵建国笑道。
随着各项智慧设施的逐步完善,南锣鼓巷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只是依赖体力劳动,而是开始学会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改善生活。就连最年长的老人们,也在年轻人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扫码支付、视频通话。
“我们不是要变成城市,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