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一一从周维明等人身边走过,逐一撕掉了他们制服上鲜红的领章,周维明等人吓得浑身直哆嗦,没有人敢反抗,
因为在他们眼前不远处,倒卧着三具尸体,有两个身上虽然污秽不堪,但是能看出来是和他们一样的白色制服,
周维明等人面面相觑,想求饶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只能哆哆嗦嗦地站着,低着头一句话都不敢说,
大宝指着他们,对老百姓说道,
"这两位可是县公安局的副局长,也是李公平的爪牙,程云天被抓以后,李瘸子找到他们......
十九、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那一年
1962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更迟一些,南锣鼓巷的村民还没从丰收的喜悦中缓过神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春旱便悄然而至。雨水迟迟不来,田里的庄稼干枯发黄,眼看着刚种下的玉米苗就要“夭折”在地里。村两委召开紧急会议,气氛凝重而紧张。
“必须想办法抗旱!”村书记一锤定音,“不能让村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希望就这么毁了。”
可问题是,水源从哪儿来?南锣鼓巷虽有两条小溪流经村庄,但这些年因上游开发和气候异常,水量早已不如从前。更何况,这还是个大范围的干旱年景,周边村落也都面临同样的困境。
面对困难,村两委没有退缩,而是迅速组织起一支由党员、青年志愿者和农业合作社骨干组成的“抗旱突击队”。他们白天测量土地墒情,晚上开会研究应对方案,几天之内就制定了详细的抗旱计划。
首先,村里启动了“节水灌溉工程”,将原有的沟渠进行清淤加固,并引入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前是漫灌,水浪费严重,现在用滴灌,一滴水都不浪费。”负责水利建设的李组长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解释道。
其次,村里与邻近乡镇协调水源调度,争取到了一部分来自水库的应急用水。为了保障公平分配,村里还专门成立了“用水管理小组”,制定严格的用水配额制度,优先保障口粮作物和重点经济作物的灌溉需求。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这场与天斗、与地斗的战役中,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村民们自发组织起“互助浇地队”,谁家缺劳力,大家轮流帮忙;谁家有抽水泵,主动借给需要的人使用;就连平时不爱出门的老人们,也纷纷加入后勤支援队伍,为奋战在田间地头的年轻人送饭送水。
“咱们南锣鼓巷人不怕吃苦,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村书记在一次动员大会上激动地说。
就在大家全力以赴抗旱的同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省里要举办“乡村振兴创新项目评选”,南锣鼓巷的智慧医疗、数字政务、产业融合等多个项目被推荐参评,若能获奖,不仅能获得一笔专项资金支持,还能在全国范围内提升知名度。
这个消息像一剂强心针,让原本有些疲惫的村民重新燃起了斗志。大家纷纷表示:“咱们不仅要抗住干旱,还要把南锣鼓巷的品牌打出去!”
最终,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南锣鼓巷不仅成功渡过了春旱难关,还在省级评选中荣获“最具发展潜力乡村”称号。颁奖典礼上,村书记接过奖杯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他动情地说,“南锣鼓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二十、文化根脉:守护传统中的新活力
随着村庄的发展壮大,南锣鼓巷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