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带领调研小组,奔赴各个废弃矿场展开实地考察。
烈日高悬,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详细记录矿场的地形地貌、资源储量等信息。
与此同时,财务专员周民强与当地银行积极沟通,办理资金落地手续,确保项目启动资金顺利到位。
然而,就在团队紧锣密鼓推进工作时,难题接踵而至。
一处重点收购的矿场,周边居民发起抗议,他们担心农场改造,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生活质量。
消息传来,团队成员们心急如焚,张玉峰赶忙将情况,汇报给林真逸。
林真逸在办公室里,听完汇报,沉思片刻后指示:
“张玉峰,你安排李梅团队收集农场改造,对生态环境有益的资料,同时让公关专员,起草一份详细的环保方案。”
“另外,组织一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消除他们的顾虑。”
按照林真逸的指示,团队迅速行动。
李梅带领组员查阅大量资料,整理出一份详实的环保报告。
公关专员精心筹备沟通会,准备了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沟通会上,团队成员们真诚地向居民们,介绍农场的改造规划,展示环保方案。
经过数小时的耐心沟通,居民们的态度逐渐缓和,最终理解并支持项目开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澳大利亚政府,突然出台新的矿业收购法规,提高了外资收购门槛。
这一政策变动,让团队的收购计划陷入僵局,大家再次陷入焦虑。
林真逸得知消息后,立刻组织团队召开线上会议。
会上,他冷静分析形势,给出应对策略:“老陈,你马上联系澳大利亚当地的律师事务所,深入研究新法规,寻找合规的收购途径。”
“张玉峰,带领团队重新评估收购目标,调整收购方案。密切关注资金动态,灵活调整预算。”
在林真逸的指挥下,团队迅速调整工作方向。
老陈联系当地知名律所,律师们日夜研究新法规,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张玉峰带领团队重新筛选收购目标,优化收购流程。
经过多轮艰苦谈判,团队成功突破政策限制,与新的矿场主达成收购协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场改造工作全面展开。
大型机械轰鸣作业,智能化温室大棚、现代化灌溉系统逐步建成。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原本废弃的矿场,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张开法领导的这一组成员,所乘飞机降落珀斯国际机场。
团队成员们拖着行李走出航站楼,阳光和热浪扑面而来,带着澳大利亚特有的气息。
项目负责人张队长,拿出手机,熟练地联系当地合作伙伴:
“我们已经到机场了,麻烦安排车来接一下。”
合作伙伴热情回应:“好嘞,车已经在停车场等着了,我马上发定位给你。”
在合作伙伴的带领下,团队来到临时办公点。
看着略显简陋的办公室,张队长对当地合作伙伴说:
“这地方暂时够用,后续我们业务开展起来,可能需要扩大办公场地,还得麻烦您帮忙留意。”
合作伙伴爽快地答应:“没问题,有任何需求,尽管吩咐,我一定尽力帮忙。”
团队成员们迅速分工,有的打扫卫生,有的布置设备,让临时办公逐渐有了工作的氛围。
团队此次奔赴的澳大利亚废弃矿场,位于西澳大利亚州中西部地区的东皮尔巴拉郡,临近小镇纽曼。
西澳大利亚州,是澳大利亚面积最大的州,约占澳大利亚大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多样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东皮尔巴拉郡,地处西澳的皮尔巴拉地区,这片区域因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闻名于世,是澳大利亚重要的矿业产区。
纽曼小镇是距离矿场,最近的较大定居点,距离矿场约40公里,开车1小时左右即可抵达。
小镇人口约有2万人,虽规模不大,但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超市、加油站、学校、医院等,能为矿场的日常运作,和团队的生活提供必要支持。
从纽曼小镇前往矿场的途中,映入眼帘的是,典型的澳大利亚内陆风光。
红色的砂土覆盖着广袤大地,道路两旁是稀疏的耐旱灌木,偶尔还能看到野生袋鼠,在远处跳跃。
越靠近矿场,荒芜之感越强烈。
废弃的矿渣堆连绵不绝,与周围的红色砂岩地貌融为一体,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苍凉之美。
矿场周边除了纽曼小镇,还有一些更小的村落,如威卢纳,距离矿场约三百公里。
这些村落,曾经也因矿场的繁荣而兴起,居民大多从事,与矿业相关的工作。
随着矿场的废弃,人口大量外流,如今只剩下少数居民,坚守在此。
他们的生活方式,依旧保持着浓厚的传统特色,对土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