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休息时间磨磨镰刀。后边的人,看着羡慕,但必须赶上前边的人,才能休息。这大热天,都很累很乏,谁也帮不了谁,只能自己鼓劲。多一半人都赶到地头,二婶谢玉兰看着金珠,被远远抛到后边,估计别人割两趟,金珠未必一趟都能完。她怕别人说金珠的闲话,就站起身,看了一眼旁边的戴莲莲,前去给金珠帮忙,让她尽快赶上来。戴莲莲看到大嫂看她,自然明白意思,也就站起来跟在后头帮忙。
两人帮着金珠,才勉强赶出地头,没等金珠休息,大家的第二趟开始了。她们三人都没休息
只喝了一口水,就又开始了,金珠只得跟上。谢玉兰看着金珠狠劲的砍麦,就对金珠说道:“金珠,割麦也有技巧,镰刀头放低,镰把抬高,斜着割,比你那样砍着割省力,照你那样,晚上回去,胳膊都疼得抬不起了。”说着给金珠示范着,让金珠照着自己的样操作。没有割过麦的金珠,哪知道这个技巧?照着二婶说的试了试,结果感觉比前边顺手多了。心想,自己一个年轻人,不如二婶,真有点害臊。
戴莲莲也在旁边说道:“让一个以前享福当太太的人来割麦,也实在是难为她了。大嫂,这样吧,你我两人,多割两楼钩麦子,让金珠少割点,跟上我们,也就能早出地头歇息一会,让她缓缓劲,要不然,怕她热得要中暑了,她这样下去,非中暑不可。”
谢玉兰应道:“莲莲说的对,金珠,我们给你带点,你就少割点,跟上我们。”说着,前边就开始了,戴莲莲也紧跟着。
在这烈日炎炎,汗流浃背的暑夏之时,能为他人担待,这种行为,确实也是难能可贵,金珠心里十分感激,也鼓足了劲,在后边紧赶着,就是少割点,金珠也是勉强的跟在后边。心里在想,在最困难时的帮助,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打心眼里感激,自己拼死也不能落下。
真是: 汗流浃背难歇息,相互帮衬有情义。
不愿看她落人后,患难与共见真心。
到了中午饭点,大家都收起镰刀,回家吃饭。金珠拖着疲惫的身子,提着喝光的水罐,往回走。走在路上,金珠记起父亲曾经说过:粮食就是庄稼人用汗水换来的,不累不苦就难得到。平时不惜米和面,就是亏了庄稼汉。今天才深有感触,庄稼汉想得到粮食,真是太艰难了,不出力流汗,轻易得不到成果,万一碰到天道不顺,一年的辛苦都打了水漂。
中午时分,张良的母亲李翠兰,给老伴做好饭,没停就到了金珠家,早早给孩子做好饭。怕孩子们饿着,让孩子们先吃饭,后边等金珠回来再给她做着吃。
李翠兰那是身有体会,割麦是个苦差事,回到家累得就不想动,更不想做饭。尤其是这个儿媳妇,第一次割麦,不知要累成啥样子?
金珠进门,放下镰刀,困到极点的她,什么也没想,直接进了自己的窑洞,躺在自己炕上,身体就像散了架似的,胳膊疼的都没处放。这时的想法,就是休息一会,这割麦真是太累人了,自己歇息一会,再给孩子做饭。
看见金珠回来,李翠兰便下了面条,一手端着一碗面,一手端着一碗面汤,直接送到金珠的窑洞,看着躺着的金珠说:“金珠,吃碗面再躺下休息,吃了饭体力就恢复的快。你们年轻,身体就很快缓过劲来了,几个孩子都吃过了,就你一个没吃饭。”说着把面碗放在金珠面前。
回来的路上,金珠就想着,再困再累,回家也要给几个孩子做饭,当看见未来的婆婆,将饭送到面前,猛然想起童年,母亲李梅花给自己把饭,端在面前的温馨画面,时过境迁,现在又重复了过去,不一样的人,却体现着同样的爱,金珠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圈湿润了,有个家,有个妈疼真好,自己感觉不再孤单了。
金珠忍着胳膊的疼痛坐了起来,端起了碗,低下头说道:“妈,我这百日重孝已过,晚上就让张良过来住,你俩老人一起过来,一家人吃在一起,你也省得来回跑路了。”
在她心里,张良没进自己的门,婆婆就来自己家里帮忙,好像说不过去,答应好的事,就办了吧,婆婆来回跑,也不方便,还有公公在家里,不知怎么吃饭,既然是一家人,那就要为他们都要考虑,他们那么贴心,自己不能那么自私,估计张良都等不及了。
真是: 既然成了一家人,各自体贴暖人心。
心存感激情不禁,设身处地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