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只以为是老朱被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给震到了,这个认知让他倍感骄傲,觉得自己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认可,像是跋涉了千里终于找到了绿洲,看到了希望的泉水,甘甜无比,连喉咙都因为激动而有些发紧。
......
东宫里摇曳的烛火正如此刻朱允炆母子的心情,跳动着喜悦的光芒,忽明忽暗地闪烁着,光影在墙壁上舞动,变幻不定,勾勒出奇特的形状,像是一只只跃动的金蝶。
晚风透过微微敞开的窗户不断吹进东宫,让烛火随之摇曳不定,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变幻不定,让人眼花缭乱,仿佛预示着未来的莫测,连窗纸都被吹得轻轻作响。
月光洒落在东宫光洁的地面上,像铺了一层会发光的薄霜,洁白而明亮,脚踩上去仿佛都会留下淡淡的痕迹,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未知的前方,连桌角的阴影都被拉得很长。
这月色下却并不完全静谧,夏日总归是喧嚣的,蝉鸣蛙叫声不绝于耳,为这个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打破了宫中的沉寂,声音此起彼伏,高低错落,仿佛在合奏一曲夏夜乐章,连池塘里的鱼儿都时不时跃出水面,发出轻微的泼剌声。
足足过了好一阵之后,朱允炆和吕氏才稍稍平复了一些心情,从激动难耐的情绪中缓过神来,呼吸也逐渐平稳,不再那么急促,恢复了往常的节奏,只是眼底的喜色依旧难以完全掩去,像星子藏在云后,偶尔还会闪烁。
冷静下来之后的朱允炆看向了吕氏,眼神中带着询问,充满了期待,像是雏鸟望着母鸟,等待着喂食,也等待着指引,连身体都不自觉地向前倾了些。
“娘,接下来孩儿该如何行事?”
说到底如今的朱允炆还是个半大的孩子,还没有太多自己的主见,需要母亲的指导和谋划,依赖着母亲的智慧和经验,像藤蔓依附着大树,离不开,也舍不得离开,总觉得母亲的判断才是最稳妥的。
或者说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但心里头发虚,没底,总是担心会出错,所以相较于实施自己心中的想法,朱允炆更倾向于问吕氏,寻求她的意见,听从她的安排,这样才觉得稳妥,不会出什么岔子,免得坏了大事。
吕氏微微蹙起眉头,颔首沉思,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手指轻轻敲打着光滑的桌面,发出有节奏的、清脆的轻响,像是在打着某种神秘的拍子,配合着她飞速运转的思绪,连眉心都皱起了一个浅浅的川字。
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强迫自己彻底冷静下来思考,不能让眼前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必须要保持清醒和理智,像一潭深水,表面平静,内里却暗流涌动,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深远。
近来所发生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不断浮现在吕氏的脑海里,像走马灯一样飞快地闪过,一幕接一幕,纷繁复杂,让人应接不暇,需要细细梳理,像理清一团乱麻,找出最关键的那根线头。
她在努力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进行整合分析,试图找出最好的应对之策,为儿子的未来谋划,铺平道路,扫清可能存在的障碍,每一步都得走得稳妥,像在薄冰上行走,需得万分小心。
作为太子妃多年,久居深宫,吕氏自然不是一个无脑的人,相反,她虽是女流,可要说心思和脑子,绝对不会弱于任何朝堂上的大臣,她有着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能看透人心,明察秋毫,洞悉局势,连老朱有时都会采纳她的建议。
历史上朱允炆能够在老朱去世之后顺利登基,成为大明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吕氏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是她一步步为儿子铺平了道路,扫清了障碍,费尽了心血,耗尽了心神,连白发都早早生了出来。
吕氏沉思了良久,连窗外的月色似乎都移动了几分,而后方才抬头看向朱允炆,眼神变得坚定,已经有了决断,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不再犹豫,目光炯炯,连坐姿都更加端正了。
此刻的朱允炆正一脸希奕地看着自己的老娘,等待着她的指示,身体微微前倾,一副虚心受教的模样,认真极了,连呼吸都放轻了些,生怕打扰了母亲的思考。
“戒骄戒躁。”
“允炆,你现在已经走上了正确的路,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前途光明,像朝阳初升,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可能,连路上的荆棘都会为你让道。”
“既然燕王府学宫今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那往后自然也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到时候你皇爷爷对你只会是更加的刮目相看,你的地位会更加稳固!无人能撼动,像磐石一样,坚不可摧,屹立不倒,连风雨都无法动摇分毫。”
吕氏在这种时候依旧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同时训诫儿子,让朱允炆不要得意忘形,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坏了大事,像建造高塔,地基打得越牢,塔身才能建得越高。
“娘放心,孩儿晓得,孩儿明白这个道理。”
朱允炆虽然内心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