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御书房的朱允炆高兴得不得了,脚步轻快地走在宫道上,连带着袍角都随着他的步伐微微飞扬起来.....
朱允炆整个人都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喜悦,嘴角不自觉地向上弯起,连眼角的细纹都舒展开来,脸上洋溢着轻松愉快的神情,连脚步都带着几分蹦跳的意味,甚至忍不住轻轻哼起了小调。
这一切来的都太轻松了!
轻松得让他几乎以为是在做梦,忍不住掐了自己一把,确认这不是假的,这才放下心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一直悬着的事情终于可以放下了,像是搬走了一块压在胸口的大石头。
事实上他的心里早就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甚至想过了最糟糕的情况,连被责骂后的应对之策都想好了,就等着根据情况应对,随时调整策略,准备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不敢有丝毫放松,脑子里反复排练过许多遍。
......
在来御书房之前朱允炆就已经将有可能要发生的事情在心里面反复想了许多遍,每一个细节都仔细考虑过,生怕出现任何差错,影响整体,让之前的付出都失去意义,日夜思考,不敢放松,连吃饭睡觉时都在想着这件事。
毕竟这是要来到御书房和老朱亲自谈条件,老朱对于朱允炆的威慑力不必多说,光是想到要面对皇爷爷那锐利的目光,他就觉得后背发凉,连手心都在冒汗,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仿佛要跳出胸膛,整个人都紧张得不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所以朱允炆来之前,心里头非常不安,不断思考着自己来到御书房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将会面临的情况,连应对的话都准备了好几套,每一套都经过仔细推敲,力求没有任何问题,不留下任何把柄,反复练习,直到完全熟练,几乎能倒背如流。
他设想了很多种可能,从被严厉斥责到被直接赶出御书房,每一种可能都让他心里害怕,整夜睡不着,翻来覆去,吃不下睡不着,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件事,十分忧虑,脸色都憔悴了几分。
怀揣着不安的心情可当真正来到御书房,见到老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之后,他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连呼吸都变得十分小心,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恼了皇爷爷,引来麻烦,让事情变得无法控制,额头上冒出细小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老朱的反应让朱允炆愣住了,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一时间竟呆在了原地,连谢恩都忘了,傻傻地站在那里,完全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整个人都糊涂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没有想象中的拒绝,一切都出乎意料的顺利!
老朱甚至连多余的问题都没有问,就直接答应了下来,干脆得让人难以相信,仿佛这件事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随手就能同意,完全不觉得重要,说得轻飘飘的,就像在说一件平常小事。
......
原本朱允炆都已经准备好,要是被拒绝自己就用感情打动对方用道理说服对方,将准备好的话一一说出来,一定要说服皇爷爷,哪怕要费很多口舌也不在乎,定要达到目的,不实现目标绝不停止,用尽全部力气,哪怕说到嗓子发干发哑。
可这一切,顺利的让他有些难以相信,甚至走出御书房时还有些精神恍惚,脚步发软,仿佛踩在云朵上,整个人都轻飘飘的,感觉很不真实,像在梦里,忍不住又回头望了望御书房的方向。
"或许黄师傅说的是对的?
"
朱允炆想了半天没有想明白,只能将原因归结到了黄子澄所说的上,心里对这位师傅更加信任,暗暗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位好师傅,能够为他解答疑惑,解决困难,在他需要的时候给出正确的建议,心里充满感谢,决定日后要更加倚重他。
先前黄子澄就说过,要和朱棣建设燕王府学宫,请老朱当学宫祭酒,老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毕竟这对朝廷有好处没有坏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好事,为什么不答应呢,自然应该同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条件成熟自然成功,水到渠成。
毕竟朱煐重开稷下学宫的计划提出之后,商人们都争着前来,放出十个稷下学宫入学名额就从商人手里聚集了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的银子,这个数字任谁听了都会心动,连朝中大臣都感到震惊,纷纷上表称赞,感叹连连,对这个结果感到吃惊,难以相信,私下里议论纷纷。
燕王府学宫万一要是也受到了商人欢迎,这赚个百八十万两银子,对于朝廷而言都是一大笔钱啊!
这钱足以解决许多紧急问题,填满国库,缓解钱财压力!可以帮助朝廷度过困难,办成许多重要事情,比如修建水利、赈济灾民。
作为皇帝,老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毕竟国库确实需要这些银两,边境将士的粮饷、各地灾荒的救济,哪一样不要银子?处处都需要用钱,恨不得一个钱掰成两半花。
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开支,不能拖延。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允许推迟,否则可能引发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