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叔叔润喉。
“暾儿虽然极其优秀,也还是有一些缺点的。他识字很快,学写字却较慢,字写得不太好看。且暾儿虽过目不忘,但要理解了才能背诵。识文断字对他而言还是难了些,所以史书典籍看得比经书慢。”曹佑勉强给小侄儿找了几个不算缺点的缺点。
曹暾还不到五周岁,他说的缺点能叫缺点吗?当然不是。
曹佑只是告诉朱夫子曹暾学识的薄弱处,好让朱夫子教导而已。
曹暾却有点羞恼。
身为穿越者,他即使有过目不忘的金手指,学写字的进度也只比寻常五岁孩童好上不多的一点,他怎么能不羞恼?
其实刚学习识文断字时,他的进度和寻常孩童也差不多。只是他理解了文章后,能迅速背下,才与寻常人拉开差距。
没办法,他也很无奈。
毛笔繁体字实在是太难啦!我前世从小到大都没写过毛笔字!笔画太多我真的记不住!
文言文实在是太难啦!高考语文的那几段文言文,在此时简直和白话文一样简单易懂!
曹暾本来也不想冒充什么神童。反正他只要躺到弱冠,就能抱着姑母的大腿安享富贵。
但无奈,家里太穷了。以曹家的谨小慎微和姑母的严厉,估计曹家子弟若不能靠自己当官,也不会被朝堂重用。而家无余粮,没有遗产继承,在宋朝不当高官就别想躺得舒坦。
如今宋朝科举还要考写诗,他实在是没有写诗那个天赋。
再者他只是记忆力好,真和这个时代的成年人比学问,不一定比得过。宋仁宗到宋神宗年间的进士们是什么样的非人类啊,语文课本上那些必备诗文的署名上都记着呢!
思来想去,他只能欺负同龄小朋友。
你二三十岁通晓儒家经典,虽然我到了二三十岁的时候不如你了,但你孩童时期总不能像我一样对儒家经典倒背如流吧?
曹暾此番回京最大的计划,就是走童子科这个捷径。
宋代规定,十五岁(虚岁)以下童子可由官员举荐,参加童子试。宋朝皇帝对童子试很重视,每有神童,必亲试之。官员和神童父母不敢欺君,所荐神童大多名副其实,如杨亿、晏殊等人,皆是文坛巨擘,当过宋朝的宰相。
曹暾一想,头大如斗,压力如山。
大宋虽然烂怂,但大宋的文人实在是太卷了。
杨亿、晏殊等人皆虚岁六七岁便会写文章,自己都虚岁五岁了,年龄已经不小了!
天啦,自己再不努力,都不一定考得上童子科了!
要在宋朝当一只混吃混喝的富贵咸鱼,真不容易啊。曹暾思及自己的计划,不得不收起赶走大麻烦朱夫子的念头,乖乖作揖,叹着气道:“小子确实要考童子科,请夫子教我。”
范仲淹呆若木鸡。
他倒不是因曹暾的颖悟绝伦而呆滞。
范仲淹神童见得多了,与他亦师亦友的晏殊就是童子科出身的正宗神童。
他呆滞的是,太子……要考童子科?
考完童子科之后呢?难道太子还想以进士之身入朝为官?
啊这……太荒唐了!等太子的身份昭告天下后,不知群臣会闹成什么样子!
范仲淹理智上知道自己应该阻止,但他完全想不出阻止的借口。
太子有考上童子科的本事,为何不考?身为曹家麒麟儿,他以自身才学入朝为官,凭什么阻止?
太子又不知道他是太子!
范仲淹缓缓地吸气,又缓缓地吐气。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