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我想先问你俩”
看完了信的隆武帝并没有急着和两人讨论信的内容,他需要消化一下庞大的信息量。
&60;br&62; “陛下请问。”
&60;br&62; “你俩是怎么被认出来的?”
&60;br&62; “来宫里的路上纪云大人和我们说了。
阳洲的那位,他给我们的是南安候府的腰牌”
钱益无奈地说道&60;br&62; “怪不得”
隆武帝也没好意思接茬,这事说起来也怪他,毕竟一年就给他升了南安公,也是不怎么合常理。
幸亏纪云发现得早,否则钱益二人就被自己坑惨了。
&60;br&62; “说来,纪云大人也是有些奇怪,陛下可知道什么消息?”
&60;br&62; “不知道。
平时上朝时他很少发言,跟他交好的似乎也只有南镇抚使邵纲。
我看他脸色一直不太好,难道他有什么难言之隐?”
&60;br&62; “恐怕是的,但不是有什么隐疾。
依臣之见,他好像有读心的神通。”
&60;br&62; “如此一来甚好。
皇弟的亲信就是朕的肱骨,有了他的帮助想必朕也能早一天亲政理事,摆脱这僵局。
钱爱卿啊,皇弟他在阳洲过得如何?”
隆武帝论辈分其实比崇祯大了三辈,不过他也不好直接叫人家“皇孙”
,毕竟他这皇位都是崇祯帮他弄来的。
人家也没死也没退位,叫大行皇帝或是太上皇也都不合适。
思前想后,只好管崇祯叫皇弟了。
&60;br&62; “回禀陛下,皇上在阳洲一切安好。”
这话说得钱益自己都觉得尴尬一国有两个正统皇帝,这两个皇帝还都互相承认,这是古往今来都没有的荒唐事。
只好用“陛下”
“皇上”
来区分了:眼前的是陛下,海对面的是皇上。
&60;br&62; 一番尬聊后,隆武帝也得知了崇祯的情况。
崇祯在阳洲大败西班牙人的事情让他振奋无比,看来这位在北京城破之际受到上天感召的皇帝果然深不可测。
至于吃了四个月豆芽,见到肉就两眼发红和手下抢着吃这种事,钱益肯定是不会提的。
&60;br&62; “皇弟在信中也提了,建议朕招募良家子组织新军。
朕也观摩过靖海军的操练,的确是进退有度,秩序井然,严整无比,但良家子可不是那么容易招的。
我朝自太祖皇帝以降多用卫所兵,天长日久这些卫所兵格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早就武备驰废了。
戚帅的戚家军倒是征募了良家子,戚家军因此无往不利。
但戚家军年年征浙兵,浙江已经十室九空了,辽阳一战戚家军更是全军覆没,浙兵一时半会是征不出来了。
辽东本身也有川军,但川军随浙军一同没了。
此时川地在反贼张献忠手里,一时半会也征不出川军。”
&60;br&62; 隆武帝长叹一口气。
“眼下朕身边能用的就只有江淮一带的卫所兵,还有南京的京营,这些兵都不堪用。
西边还有左良玉的七十万大军,七十万啊!
朕几番调他来江淮助战,他却说要守武汉,迟迟不动。”
&60;br&62; 说道气愤处,隆武帝将手中的茶碗重重地拍在桌子上。
&60;br&62; “眼下我大明最能打的一支兵,竟然是郑芝龙手下的海贼!
这是何等的荒谬?郑芝龙其人,鲜廉寡耻,凶悍异常,端的是一个称职的海贼。
清兵主力在北方围城,一时半会南下不得,郑芝龙尚且能为了战功和封赏为大明御敌。
等朕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时候,怕是要把这龙椅让给他!
而且那帮海贼也只能打顺风仗,待清军大兵南下,这些海贼撑不了多久。
到时候说不定会反戈一击,给鞑虏牵马执蹬,做开路的鹰犬!”
&60;br&62; 这并不是无稽之谈,《南明史》上写的明明白白,郑芝龙的确就这么做了。
隆武帝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哪天被绑了去。
&60;br&62; “陛下,阳洲的皇上让属下带个话,眼下还有一只兵能征,而且不用陛下出银子。”
&60;br&62; “哦?”
不用出银子?这倒是隆武帝急需的,因为他现在和“正史”
中没什么两样,除了诏书以外什么都拿不出来。
&60;br&62; “为什么要征良家子呢?良家子出身良家,熟习经典,懂得忠君报国,保境安民。
良家子操练出来的军队也是行伍严整,进退有度,要远强过卫所兵和充军的罪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