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笑了笑,说道:“那朕要是说不呢?!”
“陛下,臣以为,为天下生民计,还望陛下三思。”
张居正忽然跪了下来,朝着万历磕头,脸上满是郑重。
一时间,暖阁鸦雀无声,万历静静的看着跪在地上的张居正。
良久之后,万历走到张居正身前,将他搀扶了起来:“其实,银币确实是消除火耗的好方法。
无论是哪个地方的百姓,在上缴赋税时,全部缴纳银币,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比如,张三今年上缴的赋税应该是三两银子,要是按照一条鞭法来看,在交完三两银子之后,还要再缴纳七八钱的火耗银,而这些火耗银对于百姓来说,仍然需要用粮食兑换,这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银币是铸造好的钱币,张三再缴纳赋税时,就不需要额外缴纳火耗银,如此一来,只需要缴纳三枚三两银币,如此以来,百姓的负担不就是减轻了吗?这对于百姓来说,难道是坏事吗?!”
这话让张居正更纳闷了。
京城市面上,一两银币都能兑换一两五钱的市银,那缴税的百姓,想要兑换银币,岂不是要先把粮食换成市银,再兑换成银币,这样一来,火耗还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况且,银币目前只有京城才能兑换,地方上的百姓到哪里去兑换?他们难不成还要跑到京城来吗?这显然不现实。
张居正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还是觉得万历的这个说法不对。
万历解释道:“在新政实施的地方,设置外帑银币兑换点,专门帮助百姓兑换银币,兑换时不需要百姓用市银兑换,而是选择用粮食、布匹或者其他农作物兑换,说的直白一些,就是用银白来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布匹或者其他农作物。”
在地方上帮助百姓兑换银币,当然要用实物来兑换。
一是百姓手中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白银,想要兑换银币,就需要先把粮食换成白银,然后再兑换成银币,这样一来,百姓仍然要付出一些损耗,所以,直接让百姓用粮食兑换最佳。
何况,市面上的白银品相不一,要是按照一两白银兑换一两银币的话,恐怕会被别有用心者钻了空子。
一两杂质太多的白银,兑换一两品相不错的银币,怎么看怎么亏,所以这个法子是不行的。
二是,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朝廷只征收白银,虽然在短时间内为朝廷带来了巨大的税收,但也造成了朝廷物资空虚,储备粮食不足。
到时候,发往边关的军饷,只能发放银币,这就会导致边关粮价飙升,导致白银贬值。
用银币兑换粮食,刚好可以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为朝廷带来最够的粮食储备。
这种方式会将银币与粮食锚定在一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广银币的传播,为后面万历的统一货币带来更大的便捷。
在明朝这个时代,强行推行统一货币,是一件很费功夫,很费时间的事,甚至还能引起混乱。
采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消弭这些影响。
一来二去,施行个年,银币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自然会稳固如山,到时候,统一货币,水到渠成。
等时机成熟了,就可以推行银票了,发行以国家信誉为主的纸质货币,培养发达而又成熟的金融业。
在使用银币的同时,甚至还能在根本上,阻止火耗的发生,对朝廷好处无穷。
当然,地方上火耗就绝不止的原因,除了人性本贪之外,俸禄低还是一个重要原因。
张居正在成为首辅后,采用胡椒和苏木折俸虽然有些效果,可也只能施行一次,后面要是接着施行,是会出大问题的。
万历洋洋洒洒,说着自己的解释。
张居正的脸色很精彩,时而兴奋,时而沉思,时而紧张。
不得不说,银币确实是一个好东西。
他万万没有想到,仅仅只是一枚小小的银币,就能解决这么多的问题。
兴奋之余,他又细细的打量着眼前这个年幼的皇帝。
是不是,从一开始,他就想到了这些?
从银币铸造出来之后,他就有这些想法?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真是一个神人了。
有智慧的人,走一步看一步,有大智慧的人,走一步看两步,有旷世之才的人,走一步看三步。
眼前的这个小皇帝,走一步,看百步,不仅考虑到了新政的弊端,甚至还考虑到了解决方法。
“臣,臣以为,以为,陛下此举,甚好,甚好。”
张居正心情激荡的说道。
每次和万历交谈,总能带给他一些新的体验,这在之前是不敢想象的。
虽说他是万历的老师,但就好像,自己才是万历的学生一样。
活了这么多年,分析问题,还不如一个小娃娃。
不过,张居正还是有些疑问:“陛下,只是不知道,这个银币兑换点该如何处理?让谁去负责?是户部,但是外帑?!”
张居正有些担忧,如果以后天下的税收都按照银币来进行收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