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到底哪种说法是真的?没有人能说清楚了。但不管黄巢的结局是归隐还是死亡,他的诗都流传了下来。他的《题菊花》《不第后赋菊》《自题像》,就像三幅画,画出了他从一个有抱负的书生,到一个起义的领袖,再到一个沧桑的老人的一生。
黄巢的“诗意人生”:一场关于菊花的起义梦
黄巢这一辈子,就像一场关于菊花的梦。他把自己的理想、野心、不甘、悔恨,都写进了菊花里。他的诗,没有李白的浪漫,没有杜甫的沉郁,也没有白居易的通俗,但他的诗里有一股狠劲,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有一股想要改变命运的劲儿。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他在长安城里的残暴,他对权力的贪婪,让他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也让他的起义最终走向了失败。但不能否认,他的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为后来的历史变革埋下了伏笔。
而且,他用菊花来象征反抗,用诗歌来表达起义的决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之前,没有人把菊花写得这么有力量;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把自己的人生和一种花、一种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再读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豪情壮志;当读到“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英雄末路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