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33章 黄巢:写菊花里的唐末“狠人”

第133章 黄巢:写菊花里的唐末“狠人”(2 / 4)

的诗念了一遍,又把朝廷的苛政、老百姓的苦难掰扯了一遍,他爹才明白,这儿子是要起义。

    其实那时候的唐朝,不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样子了。皇帝唐僖宗整天就知道玩马球,把朝政交给太监田令孜。田令孜贪得无厌,苛捐杂税比山还重。再加上这些年天灾不断,河南、山东一带先是旱灾,后是蝗灾,地里的庄稼全被蝗虫啃光了,老百姓只能吃树皮、挖草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可官府呢?不仅不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催缴赋税。有个地方官为了完成任务,把老百姓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抢走了,逼得老百姓只能逃到山里当土匪。在这样的世道里,起义不是黄巢一个人的念头,而是千万老百姓的心声。

    黄巢家是盐商,常年跟官府周旋,手里有一支私人武装——盐帮。这支队伍里的人,要么是跟官府有仇的盐贩,要么是走投无路的农民,一个个都勇猛好斗,而且熟悉各地的地形。

    黄巢把写的诗念给他们听,当听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盐帮的兄弟们眼睛都亮了。他们跟着黄家贩盐,天天提心吊胆,受够了官府的欺压,现在有黄巢这么一个有文化、有胆识的人带头,谁不愿意跟着干一番大事业?

    黄巢很聪明,他知道光靠喊口号不行,得有实际的行动。他先把家里的钱财拿出来,开仓放粮,救济附近的灾民。老百姓一看,黄家不仅不欺负人,还送吃的,都愿意跟着他。很快,黄巢的队伍就从几百人发展到了几千人。

    他还搞了一个标志性的东西——菊花旗。他让手下的人用黄布做旗子,上面绣着一朵大大的菊花。每次行军打仗,这面菊花旗都走在最前面。老百姓一看到菊花旗,就知道是黄巢的队伍来了,纷纷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支援。而官府的士兵一看到菊花旗,就吓得两腿发软,因为他们知道,这支举着菊花旗的队伍,就像秋天的菊花一样,生命力顽强,而且下手狠辣。

    有一次,黄巢的队伍跟官府的军队在一个叫“虎牢关”的地方打仗。官府的将领嘲笑他们:“一群贩盐的泥腿子,还敢举着菊花旗来打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黄巢听了之后,亲自擂鼓助威,还当场写了一首诗:

    “军书傍午至,羽檄交驰急。

    虎牢关下战,血染菊花色。”

    兄弟们听了之后,士气大振,拿着刀枪就冲了上去,把官府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从那以后,黄巢的菊花旗就成了唐末乱世里的一面象征。它代表着反抗,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一种“要么不开,开则艳压群芳”的狠劲。

    长安城里的“黄金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黄巢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他们从山东出发,一路向南,打下了扬州、广州,然后又掉头向北,朝着长安的方向进军。一路上,投奔他们的老百姓络绎不绝,因为大家都相信,这个能写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人,一定能给他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世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3章黄巢:写菊花里的唐末“狠人”(第2/2页)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冬天,黄巢的队伍打到了长安城下。当时的长安,乱成了一锅粥。唐僖宗带着太监田令孜和一些皇亲国戚,偷偷跑出了长安城,往四川方向逃去。而长安城里的官员们,有的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有的则主动打开城门,迎接黄巢的队伍。

    当黄巢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金色的铠甲,在菊花旗的引导下走进长安城的时候,老百姓们都涌上街头,欢呼雀跃。

    黄巢看到这一幕,心里感慨万千——当年他在长安落榜时,看着别人游街;如今,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走进这座城市,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梦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大明补牙匠 铁马冰河肝胆照 被废三年后 反贼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