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

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3 / 4)

建的老部下,没读过书,只会欺压百姓。韦庄制定了“考核制度”,谁做得好就升官,谁做得差就撤职,哪怕是王建的亲信,也不例外。

    有个姓刘的将军,是王建的拜把子兄弟,在地方上抢百姓的地,还杀人。韦庄知道后,直接把状纸递到王建面前:“将军要是想让蜀地安稳,就得杀了刘某,不然没人会服你。”王建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听了韦庄的话,把刘某斩了。

    这一下,蜀地的官员都老实了——原来这个“老书生”,不光会写诗,还真敢做事。韦庄看着蜀地的秩序一点点好起来,心里终于踏实了——这比在长安抄书,有意义多了。

    蜀相韦庄:定规矩、兴文化,把乱世变成“桃花源”

    公元907年,朱温杀了唐哀帝,建立了“后梁”,唐朝彻底灭亡了。消息传到成都,王建大哭了一场,然后在韦庄的劝说下,登基称帝,建立了“前蜀”,韦庄被任命为宰相,这一年,他七十二岁。

    当了宰相的韦庄,更忙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政务,直到深夜才回家。王建是武将,不懂治国,几乎把所有事都交给了韦庄——定典章制度、修法律、搞科举、兴文化,韦庄就像个“总设计师”,一点点把前蜀的“架子”搭起来。

    他定的“典章制度”,大多参考唐朝的,但又改了不少不合时宜的——比如唐朝的官制太复杂,他就简化了;唐朝的赋税太重,他就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蜀地的百姓,之前受够了战乱和欺压,现在日子安稳了,都夸韦庄是“好宰相”。

    他还特别重视文化。在成都建了“文思殿”,招揽天下的文人墨客;恢复了科举制度,让蜀地的年轻人有机会读书做官;他还把自己编的《又玄集》刻印发行,让更多人能读到中晚唐的诗。当时的成都,成了乱世里的“文化中心”,很多中原的文人都逃到这里,跟着韦庄写诗、做学问。

    有一回,王建跟韦庄聊天,说:“先生,现在蜀地这么安稳,都是你的功劳啊!”韦庄摇摇头:“不是我的功劳,是百姓想安稳,是将军肯听我的话。”王建笑着说:“要是换了别人,我可不听。也就先生你,又懂诗,又懂治国,我信你。”

    可韦庄心里,还是有遗憾的。他毕竟是唐朝的进士,看着唐朝灭亡,心里总不是滋味。有一回,他路过成都的一家酒肆,听见里面有人唱他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忍不住走进去,点了一壶酒,喝着喝着,就想起了长安的日子,想起了江南的漂泊。

    他拿起笔,在墙上写了首新词《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话听着像“摆烂”,其实是韦庄的无奈。他知道,乱世里的安稳,就像酒一样,喝一口少一口,明天会发生啥,谁也不知道。他能做的,就是现在多喝点酒,多做些事,让蜀地的百姓能多安稳一天,让文化能多传一天。

    有个年轻的文人,看了这首词,问韦庄:“宰相,您现在位高权重,为啥还写这么伤感的词?”韦庄笑了笑:“位高权重又咋样?人生就这么几十年,能快活一天是一天,能做一件是一件,别等老了,才后悔没做啥。”

    “文靖”公的结局:诗和治国,他都没辜负

    公元910年,韦庄七十四岁,这一年的冬天,他病倒了。

    躺在病床上,他还惦记着政务——让手下人把奏折念给他听,哪些地方的赋税还没交,哪些地方的科举还没安排,哪些文人还没安置,他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补牙匠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被废三年后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反贼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铁马冰河肝胆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