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

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2 / 4)

p;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情最是台城柳”——这话说得真狠,可也真准。不管六朝怎么灭亡,不管多少人死去,柳树还是每年发芽,长得郁郁葱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韦庄写的是台城的柳,骂的却是唐朝的“命”——那些当权者,就像这柳树一样,不管国家快亡了,不管百姓快死了,依旧只顾着争权夺利,一点“情分”都没有。

    出差回来后,他更确定了:唐朝没救了。朱温的势力越来越大,杀大臣、换皇帝,跟玩似的。韦庄在史馆里抄书,每天都能听到坏消息:今天哪个大臣被朱温杀了,明天洛阳的宫殿又修好了,后天皇帝又被胁迫着下了道没用的圣旨。

    有一回,他跟几个同事喝酒,喝到半醉,有人哭着说:“咱们都是唐朝的官,可现在连唐朝的命都保不住,活着还有啥意思?”韦庄没哭,只是端着酒杯,一口喝干,说:“哭有啥用?能保一点是一点,能留一点是一点。”

    他说的“留一点”,就是编《又玄集》。当时战乱不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散佚了,有的被烧了,有的丢了,韦庄看着心疼——这些诗,是中晚唐的“魂”,要是没了,后人就再也看不见那些年的故事了。

    他从史馆里找,从自己的旧稿里翻,从朋友那里借,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编成了《又玄集》。里面收了杜甫、李贺、白居易这些大诗人的诗,也收了不少不太出名的诗人的作品,一共两百九十七首,全是他一句一句抄下来的。

    编完那天,他把集子抱在怀里,就像抱着个宝贝。同事问他:“老韦,这集子编了又能咋样?唐朝都快没了。”韦庄说:“唐朝会没,但诗不会没。后人翻开这集子,就知道中晚唐有过啥样的诗人,写过啥样的诗,就知道咱们没白活一场。”

    这就是韦庄,哪怕知道唐朝要完了,哪怕自己只是个小官,也想着给后人留点东西——他的“诗心”,从来都不是只写自己的愁,是装着整个时代的苦。

    投奔王建:乱世里,他选了“能做事”的路

    公元897年,韦庄六十二岁,这一年,他做了个重大的决定:离开长安,去四川投奔王建。

    王建是谁?是个武将,早年是个“混混”,后来参军打仗,凭着能打,在四川站稳了脚跟,成了“西川节度使”。当时的四川,远离中原的战乱,百姓还算安稳,王建也算是个能做事的人——不像朱温,只知道杀人夺权;也不像唐昭宗,只会哭哭啼啼。

    韦庄为啥要投奔王建?不是想当大官,是想找个能“做事”的地方。在长安,他只能抄书、写诗,看着唐朝一点点灭亡,啥也做不了;可去四川,他或许能帮王建治理地方,让百姓少受点苦,让文化能传下去。

    他收拾了简单的行囊,没跟太多人告别,悄悄离开了长安。路上走了三个多月,翻过高山,跨过大河,终于到了成都(当时王建的地盘)。王建早就听说过“秦妇吟秀才”的大名,听说韦庄来了,亲自出城迎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第2/2页)

    两人一见面,王建就开门见山:“先生是大才子,我王建是粗人,打仗还行,治理蜀地,得靠先生帮忙。”

    韦庄也不绕弯子:“我来投奔将军,不是为了功名,是想让蜀地的百姓能安稳过日子,让这里的文化能保住。”

    王建笑了:“先生放心,只要你帮我,我啥都听你的。”

    就这样,韦庄成了王建的“掌书记”(相当于秘书),开始帮王建打理政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当时蜀地的官员,好多都是王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铁马冰河肝胆照 反贼 大宋第一女皇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被废三年后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大明补牙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