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27章 韦庄:在乱世里颠沛的少年

第127章 韦庄:在乱世里颠沛的少年(3 / 4)

;在江南的那些年,韦庄的诗风变了。以前写长安,是“硬”的,是“倔”的,带着少年人的冲劲;现在写江南,是“软”的,是“柔”的,带着漂泊的愁。

    他写“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的姑娘美,可再美,也不是长安的人;他写“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不是不想还乡,是怕一还乡,看到的还是战火后的废墟,怕自己承受不住那份痛。

    可江南也不全是乡愁,还有“活下来”的希望。他在江南靠写诗谋生——有人请他写碑文,有人请他写题咏,给点润笔费,够他和家人糊口。他还认识了不少文人墨客,大家一起喝酒写诗,聊起长安的往事,有人哭,有人叹,可韦庄总是沉默,然后把心里的话写进诗里。

    有一回,他在苏州的寒山寺,遇见一个老和尚。老和尚问他:“施主看起来有心事?”韦庄说:“我想回家,可不知道家还在不在。”老和尚指着寺外的枫树说:“你看这枫树,秋天叶子红,冬天叶子落,可春天一来,又会发芽。家也是一样,只要人在,家就还在。”

    韦庄听了,心里豁然开朗。那天晚上,他在寒山寺住下,听着钟声,写下了“秋山红叶醉,霜染万林秋”——红叶虽然会落,但霜染过的山林,自有一番壮阔。就像他自己,虽然漂泊,但苦难也能把他淬炼得更坚强。

    和尚朋友贯休:乱世里的禅意,让诗心更通透

    在江南,韦庄遇到了一个改变他诗风的人——诗僧贯休。

    贯休是个奇和尚,长得丑,眼睛大,下巴上有好几根长胡子,可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他比韦庄大二十多岁,见过的世面更多,年轻时也在长安待过,后来因为得罪了权贵,才跑到江南的寺庙里当和尚。

    两人是在杭州的灵隐寺认识的。那天韦庄去灵隐寺烧香,正好遇上贯休在院子里写诗。韦庄凑过去一看,诗里写“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气势十足。韦庄忍不住赞了一句:“大师这首诗,真有气魄!”

    贯休抬头一看,见是个穿着旧长衫的读书人,笑着说:“施主也懂诗?”

    就这么一句,两人聊上了。从长安聊到江南,从写诗聊到人生,越聊越投机。贯休知道韦庄的遭遇后,说:“乱世里,能活着就好,写诗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有个地方放。”

    韦庄听了,觉得这话说到了心坎里。以前他写诗,是为了考功名,为了养家;现在他明白,写诗也是为了自己——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诗能让他静下心来,能让他在苦难里找到一点安慰。

    后来,韦庄经常去找贯休聊天。有时候在寺庙里,两人一起喝茶,看山上的红叶;有时候在西湖边,两人一起划船,听湖里的渔歌。贯休会跟他讲佛理,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让他别太执着于功名;韦庄会跟贯休讲长安的往事,讲《秦妇吟》里的人,讲自己的乡愁。

    有一回,两人在山上看红叶,贯休说:“你看这红叶,今天红得好看,明天就会落,可明年还会再红。人也是一样,今天苦,明天可能更苦,但总会有熬过去的时候。”

    韦庄看着红叶,心里亮堂了。他拿出笔,写下“秋山红叶醉,霜染万林秋”——以前他写红叶,只觉得好看;现在写红叶,却看到了红叶背后的“生生不息”。这首诗里,没有了以前的愁绪,多了点禅意,多了点超脱——不是不在乎苦难,是学会了在苦难里找希望。

    贯休看了这首诗,笑着说:“你这诗,比以前通透多了。看来,江南的雨没白淋,山上的红叶没白看。”

    韦庄也笑了。他知道,自己变了——从长安那个一心想考功名的倔小子,变成了江南这个能在红叶里看见希望的漂泊者。他的诗,也变了——从“天街踏尽公卿骨”的沉痛,变成了“春水碧于天”的温柔,再变成“秋山红叶醉”的通透。这些变化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大明补牙匠 大圣觉醒,吃货妹妹不好养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挺孕肚守寡后,错嫁的亡夫回来了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被废三年后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