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25章 韦庄:那年江南花下的艳姬,

第125章 韦庄:那年江南花下的艳姬,(1 / 4)

    第125章韦庄:那年江南花下的艳姬,(第1/2页)

    公元887年的江南春夜,秦淮河的画船上飘着酒香,月光像泼了层银,把水面照得透亮。韦庄坐在船里,手指敲着船舷,正琢磨一句没写完的词,听见岸边传来一阵清唱——“春风吹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声音软得像浸了蜜的棉絮,却又带着点说不出的脆,一下就勾住了他的魂。

    他掀开窗帘探头看,岸边的桃树下站着个姑娘,一身浅粉的衫子,手里攥着支刚折的桃花,正仰头对着月亮唱。风一吹,花瓣落在她发间,她抬手一拂,眼波流转,竟比月光还亮。

    “好嗓子!”韦庄忍不住喊了一声。姑娘吓了一跳,转头看见画船上的书生,脸一红,把桃花藏在身后,低头说了句“先生见笑了”。

    谁能想到,这惊鸿一瞥的相遇,会成了韦庄这辈子最甜的糖,也成了最痛的疤——这个姑娘,就是后来被蜀帝王建夺走的宠姬,那个让他写下“记得那年花下”,最后却绝食而死的谢娘。

    江南画船里的“琴瑟和鸣”:他漂泊里的唯一暖光

    那时候的韦庄,刚从长安逃难出来没几年,四十多岁的人,还在江南漂泊,考科举考了十几次都落榜,兜里的盘缠只够勉强糊口。白天他要么帮人写碑文换点钱,要么就骑着马在江南的街巷里晃悠,看遍了“春水碧于天”,心里却始终空落落的——乱世里的人,就像水上的浮萍,没个根。

    直到遇见谢娘。

    谢娘不是普通的姑娘,“资质艳美”是其次,最难得的是“兼工词翰”——会写诗,能填曲,还弹得一手好琵琶。韦庄后来在词里写她“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不光长得好看,连低头的样子都透着灵气。

    两人熟了之后,韦庄才知道,谢娘也是个苦命人,父母早亡,跟着姨母长大,平时靠给人弹唱赚点生活费。同是天涯沦落人,又都懂诗懂词,一来二去,就走到了一起。

    那段日子,是韦庄漂泊岁月里最暖的光。

    白天,韦庄去外面谋生,谢娘就在租来的小院子里写诗、弹琵琶,还会把院子里的桃花摘下来,腌成桃花酱,等韦庄回来配粥喝。晚上,两人就坐在院子里的桃树下,一盏油灯,一壶薄酒,你一句我一句地填词。

    韦庄写“春日游,杏花吹满头”,谢娘就接“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韦庄写“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谢娘就笑着说“不如写‘腕底琵琶语,心头故国情’,更像你现在的心思”。韦庄一听,拍着大腿叫好——这姑娘,不光长得美,还懂他心里的苦。

    有一回,韦庄得了点润笔费,给谢娘买了支银钗,钗头刻着朵小桃花。谢娘戴上,对着镜子照了半天,然后拿起琵琶,弹了首自己写的曲儿,曲子弹得又甜又软,韦庄听得眼睛都直了,忍不住说:“谢娘,有你在,就算一辈子漂泊,我也认了。”

    谢娘停下琵琶,靠在他肩上,轻声说:“韦郎,我不求你当大官,求咱们能一直这样,有花,有酒,有词,就够了。”

    可乱世里的承诺,就像江南的雨,说下就下,说停就停。谁也没想到,几年后,韦庄会因为生计,不得不离开江南,更没想到,这一离开,就是永别。

    入蜀后的“晴天霹雳”:帝王一句话,拆散鸳鸯

    公元894年,韦庄六十岁,终于考中了进士,当了个九品的校书郎。长安的局势越来越乱,朱温专权,杀大臣跟切菜似的,韦庄看着不对劲,心里琢磨:再待在长安,迟早得把命丢了。

    这时候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被废三年后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大明补牙匠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铁马冰河肝胆照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