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23章 韦庄:在江南躲了十年的乱世

第123章 韦庄:在江南躲了十年的乱世(4 / 5)

nbsp;  韦庄晚年在蜀地当宰相,住在成都的相府里,相府很大,有花园,有池塘,还有很多桃树,春天一到,桃花开得艳,可韦庄看着,总觉得差了点意思——没有江南的柔,没有江南的润,更没有江南的甜。

    他经常坐在花园里的竹椅上,手里拿着从江南带来的佛珠,看着蜀地的桃花,想起江南的日子。他会跟身边的人说:

    “江南的桃花,比这里的艳;

    江南的雨,比这里的软;

    江南的酥饼,比这里的甜。”

    他还会拿出在江南写的诗稿,一遍又一遍地读,读《李氏小池亭十二韵》,读《婺州屏居》,读《菩萨蛮》,读着读着,就老泪纵横——他想江南的朋友,想江南的小池亭,想江南的画船,想江南的一切。

    有一回,蜀地来了个从江南来的商人,韦庄特意把他召进相府,问他:“婺州的小池亭还在吗?李家的友人还好吗?天宁寺的老和尚还在吗?”

    商人说:“小池亭还在,李家的友人身体很好,还经常在亭子里等您回去;老和尚去年圆寂了,圆寂前还念叨着您的名字。”

    韦庄听了,沉默了半天,说:“替我给李家友人带句话,就说我想他,想江南的小池亭。”

    商人走后,韦庄回到书房,拿起笔,又写了一首《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这首词,写的全是对江南的思念——玉楼的明月,袅娜的柳丝,门外的青草,送别的马嘶,还有梦里的江南。他知道再也回不去了,只能把思念写进词里。

    公元910年,韦庄七十四岁,病重卧床。临终前,他让家人把从江南带来的布包(里面还剩几块没吃完的酥饼)、佛珠,还有《菩萨蛮》的词稿,放在他的身边。他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了以后,把我葬在能看见南方的地方,我要看着江南……”

    韦庄死后,儿子按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成都浣花溪边的高地上,从这里往南看,能看见远方的群山——群山的那边,就是江南。

    每年春天,都会有人在韦庄的墓前放一束桃花,放一块酥饼——那是江南的桃花,江南的酥饼,是给他的,也是给那段在江南躲了十年的乱世岁月,那段把战火与伤痛都泡成了温柔的时光。

    江南不是避难所,是他的心灵故乡

    韦庄的江南十年,不是简单的“避乱”,是“治愈”,是“扎根”,是“相爱”。

    他从长安的战火里逃出来,带着满身的伤疤,走进江南的春雨里,被江南的温柔一点点抚平;他在江南的街巷里扎根,认识了真心待他的朋友,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把自己活成了江南人;他爱上了江南的山山水水,爱上了江南的百姓,爱上了江南的每一个瞬间,把江南当成了自己的心灵故乡。

    后来的人,只知道他是“前蜀宰相”,是“秦妇吟秀才”,是“花间派”的代表,很少有人知道,他最珍贵的十年,是在江南度过的;他最温柔的回忆,藏在江南的春雨里;他最舍不得的,是江南的朋友和小池亭。

    现在再读韦庄的《菩萨蛮》,读“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读“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就会明白,那不是简单的写景,是他把江南的温柔,把自己的十年岁月,都揉进了词里,让我们在千百年后,还能感受到江南的春,江南的雨,江南的甜,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大明补牙匠 铁马冰河肝胆照 被废三年后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