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23章 韦庄:在江南躲了十年的乱世

第123章 韦庄:在江南躲了十年的乱世(3 / 5)

)

    这些诗,没有《秦妇吟》的惨烈,却比《秦妇吟》更有力量——因为它写的是“希望”,是乱世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安稳的渴望。

    韦庄还喜欢去江南的寺庙。婺州有座天宁寺,寺里的老和尚和他很熟。有一回,他跟老和尚聊天,说:“大师,我总想起长安的战火,心里难受。”

    老和尚指着寺外的桃树说:“施主你看,这桃树去年被雷劈过,枝干都断了,可今年春天,还是开了花。人也一样,受过伤,还是能好好活着,甚至能活得更艳。”

    韦庄看着桃树,恍然大悟。从那以后,他再想起长安的战火,心里就没那么痛了——他把伤痛藏进了江南的春风里,藏进了桃花的香里,藏进了画船的摇橹声里。

    他开始享受江南的每一个瞬间:春天,去看桃花开;夏天,去池塘边听蛙鸣;秋天,去山上看红叶;冬天,在炉子里生上火,和友人喝酒。他在词里写“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的姑娘像月亮一样美,手腕像霜雪一样白;写“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遇见酒就喝,人生没多少年,要好好享受。

    有人说他“忘了本”,忘了长安的苦难,忘了自己是唐朝的书生。韦庄不在乎——他想在乱世里,好好活一次,好好爱一次江南的山山水水,好好爱一次身边的人。

    离别江南:行囊里装着的,全是舍不得

    公元894年,韦庄六十岁,这一年,他决定离开江南,回长安考科举。

    不是他不爱江南了,是母亲年纪大了,想回长安看看;也是他心里,还藏着个“进士梦”——考了四十年,他还是想试试。

    离开婺州那天,江南又下起了春雨,和他刚来时一样,细得像针,飘在脸上凉丝丝的。李家的友人、王拾遗、还有天宁寺的老和尚,都来送他。

    李氏友人递给他一个布包,说:“韦兄,这里面是你最喜欢的婺州酥饼,还有我家酿的米酒,路上喝。”

    王拾遗拍着他的肩说:“韦兄,祝你金榜题名,要是在长安待不下去,就回江南来,我们还在小亭子里等你喝酒。”

    老和尚递给她一串佛珠:“施主,带着这个,保平安。记住,江南永远是你的家。”

    韦庄接过布包、佛珠,看着眼前的友人,看着院子里的小池亭,看着河边的画船,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他在江南待了十年,这里有他的朋友,有他的回忆,有他的安稳,现在要走了,心里像被掏空了一样。

    他骑着马,慢慢走出婺州的城门,友人还在后面喊:“韦兄,一定要回来啊!”

    韦庄没回头,只是挥了挥手——他怕一回头,就舍不得走了。

    路上,他打开布包,拿出一块酥饼,咬了一口,还是熟悉的味道,甜得他眼睛都红了。他想起在小亭子里和友人喝酒的日子,想起王拾遗来看他的日子,想起老和尚和他聊天的日子,忽然觉得,这十年江南岁月,比他前六十年的人生,都珍贵。

    他在马上,忍不住吟了句: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现在要走了,才想起江南的好,想起当年在江南穿春衫的日子,多快活啊!

    可他不知道,这一离开,就再也没机会回到江南了。长安的科举虽然考上了,可局势越来越乱,他后来去了蜀地,当了前蜀的宰相,位高权重,可再也没见过江南的春雨,没吃过婺州的酥饼,没和友人在小亭子里喝过酒。

    晚年的江南梦:蜀地的桃花,不如江南的甜

 &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被废三年后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铁马冰河肝胆照 大明补牙匠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